正文 第38章 賞識而不抱怨(1 / 1)

這個故事印證了賞識教育法中的一個觀點: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因為小孩子會在無意識中按照父母的評價調整自己的行為,達到父母讚揚或者抱怨中屢次提到的“期望”。

原因和奧秘在哪裏呢?

賞識教育法的實踐者們說:“小孩子學說話,不論說得多含糊,父母都報以熱烈的讚揚,結果呢,絕大多數孩子都學會了世界上最難的口語。而現在,我們為什麼不用賞識的目光凝視自己的孩子,卻要抱怨呢?”抱怨教育不承認孩子間的差異,不允許失敗,結果使孩子害怕失敗,使差異擴大,賞識教育承認差異,肯定孩子的長處和點滴進步,結果使差異縮小、消失。

然而許多做父母的,根本不懂得自己的職責。他們不是以孩子為鏡子,從孩子的一言一行中尋找自己的素質與管教藝術的問題,而是一味抱怨這不好那也不行,對子女進行百害而無一益的摧殘,把一個個活潑可愛、朝氣蓬勃的孩子,變成了沒有誌氣、沒有理想、自暴自棄、平平庸庸地度過一生的人。

有這樣一位父親,大學畢業,還從事教育工作。孩子非常聰明、可愛、活潑。可歎的是這位爸爸有個致命的弱點,怎麼也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有潛在的能力,稍不遂他之意,孩子就要經受打、罵、訓。更要命的是沒完沒了的嘮叨:“天生不是成材的料。”結果弄得孩子失去了信心。幼小的心靈抵不過世俗的“咒語”,最終成為一個庸才。

而後,他更像個得勝的預言家,每日搖頭晃腦,口中仍是振振有詞:“說對了吧!我早就說過,你不行!”似乎,隻要心安理得地認為“早有預見”,一切責任就都歸於孩子了。

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這類父親之所以認為自己的孩子“不是那塊料”,實際上是自己沒有識才的眼光與水平。自卑的爸爸都望子成才,由於不懂,甚至不相信自己能育子成才,因此就用“不是那塊料”的惡棒,把自己與子女都毀掉了。要知道,即使是荊山之玉,盡管很美,也需要識別、雕琢,否則也不會成材的。除了缺乏良好的賞識心態外,另一個方麵也與我們對教育的目的和成功、失敗的真正含義缺乏了解有關。

什麼是成功?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釋。因為“成功”往往與人生理想聯係在一起,所以,具有不同人生理想的人會用不同的意義來解釋成功。在現代社會,大部分家長、教師喜歡將具有“高學曆”或“高職稱”、具有一定權力和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威望等視為“成功”。認為隻有獲得這樣的成功,孩子將來才能有人生幸福。那麼,在上學階段,就要不惜一切取得好成績,因為取得好成績才能上名牌大學,進而獲得“高學曆”或“高職稱”等等。

對這部分家長和教師來說,好的學習成績幾乎等於孩子的成功,反之,就是失敗。

這樣的觀念似乎沒有什麼不對,因為成功是可以選擇的,這部分家長隻不過選擇了“高學曆”或“職稱”等作為成功。但是,中國現行的教育淘汰性的特點,決定了每年僅有50%的學生能考上大學,但卻有92.8%的家長希望孩子讀大學,19.3%的家長還希望孩子讀博士,教育也幾乎成了以升學考試為中心的應試教育。這樣淘汰性的教育必然是一種導致兒童失敗的教育,而期望過高的父母們麵對孩子不可避免的失敗難免抱怨四起,從而導致大麵積的悲劇現象出現。

正因為如此,中國教育界開始了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重大變革,而“賞識成功”教育就是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之一。

在賞識教育意義上的成功,實際上比我們想象的寬泛得多。如一位司機,他覺得他擔任這個工作是發揮了他的潛能,並通過克服種種困難得到一種勝任感,獲得了生活的樂趣,那麼他就是成功的。無論從事什麼職業,無論是否有顯赫的社會地位,隻要他有這種狀態,就可以看做是成功的。

同樣,對於孩子而言,成功的評價標準也是多方麵的。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學習無疑是最主要的活動,所以人們容易以學習成績來衡量一個孩子是否成功。就孩子個人而言,如果他的成績與別人比並不高,但他真的感到發揮了自己的潛能(比如與自己比獲得很大進步),對所學功課有一種勝任感,並因此得到心理滿足,他就是成功的;相反,也許有的孩子比這個孩子成績高許多,但完全沒有這種感覺,隻覺得學習是一種被動的活動,他就是不成功的。

有了這樣的成敗觀,我們就會多些賞識,少些抱怨,相應的,也就多些成功,少些失敗了。

作為父母,不妨試著去賞識自己的孩子,這將是一個了不起的實踐。當我們換了一種心態,以欣賞的目光激勵孩子時,每個孩子都會變成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