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理解你的孩子是第一步(1 / 2)

與孩子說話的內容可以千差萬別,但最好能用孩子的心理去理解孩子。如此,父母不僅能與孩子建立起親密的友誼,還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但是,現在的父母通常都用成人的心態去衡量孩子的言行。正如對話一中的媽媽做的那樣,用她的“誠實”標準傷害兒子的想象力,進而讓孩子在心理產生一種“我是壞孩子”的想法。而對話二中的母親則循著孩子的邏輯,鼓勵孩子的想象力,可惜,如此畫麵實在難得!也因此,我們不難理解“我的父母不理解我!”這句話為何竟會成為青少年青春期的口頭禪。

如果我們想了解他人的視角和想法,我們首先必須試著用他們的眼光來看待事物,而不是一味地對對方的話予以評論和反駁。這一原則不僅僅適用於成年人,也同樣適用於孩子。

我們所說的“賞識教育”的“識”就是認識、了解和理解的意思,隻有真正了解和理解對方,才可能有真正的欣賞。從某種意義上說,大多數父母並不了解自己的孩子,自然也就談不上賞識了。

不管孩子好與環,他們對時代的反應都很敏感,形成了這一代人的意識。現代的孩子與父母小時候具有不同的意識,尤其在信息時代,兩代人的意識差異是相當大的。因此,有許多大人發牢騷說:“對現代孩子的想法怎麼也搞不清楚。”父母小時候所處的環境,是一種自然環境。但現在的孩子,特別是城市裏的孩子所處的環境,是用鋼筋混凝土和塑料加工成的,是一種離孩子很近的人造環境。這種環境的不同帶來了兩代人的意識差異。如果不考慮到這一點,就會使人們感覺到孩子們的設想都是超越現實的空想。而實際上,孩子們既不會特別“超越”,也不會隨時代而跳躍,而是具備了與時代相適應的意識。雖然我們沒必要與孩子們在時代意識上相同,但至少應了解孩子存在的意識狀態。

現在的孩子對什麼關心或感興趣呢?關心的程度又如何呢?你對此又了解到什麼程度呢?把這些問題弄清楚的話,你就可以知道幹擾孩子意識發展的是什麼。同時還可以知道孩子們具有怎樣的時代意識,這些意識又是怎樣表現出來的。

退回到幾十年前,父母對孩子幾乎有絕對的權威性。他們喜歡說: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都多。可是在世紀之交的今天,你敢說比孩子知道得多嗎?

信息化社會動搖了長輩的權威地位。計算機時代是成人與孩子同步進入的,而孩子往往比大人掌握得更快,知道得更多,至少在這個領域一些父母開始失去自己的權威。

心理學家發現,孩子在10歲之前是對父母的崇拜期,20歲之前是對父母的輕視期,30歲之前是對父母的理解期,40歲之前則是對父母的深愛期,到了50歲才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

因此,10歲至20歲之間是父母與子女衝突最為激烈的時期。從兒童期進入青春期的少年階段,最重要的心理現象是“自我意識”的強化。他們渴望獨立又屢屢失敗,常以苛刻甚至挑釁的目光審視父母和社會。當然,父母的權威主要來自人格的魅力,而不僅僅是知識。不過,如何對待新知識和新信息,尤其是如何對待走向新世紀的下一代,往往成為兩代人能否和諧相處的關鍵。當你不接納下一代時,兩代人關係極容易雪上加霜;而當你接納下一代時,兩代人都會生機勃勃、富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