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錦鯉之雨(1 / 2)

錦鯉島狹長如魚,類似衛國的國徽,這也是錦鯉島名字的由來。衛王宮就坐落在魚肚子上,也就是一般鼓起來泛白的位置。衛王宮曆史悠久,範圍廣大,湖岸邊的居民就算隔著白茫茫的湖麵,也能依稀窺見建築群龐大的整體。

這景色其實可望而不可及,先不說這片湖的這塊區域早已禁止私人船隻航行,就連這座島和外界的唯一通道橋,也是安在魚嘴這個位置。

衛國建國支出便將王宮建在了這座島上,但當時交通不便,隻有渡船,所以隻是當做衛王的寢宮使用,後來通了浮橋,漸漸幾代君王就把自己徹底搬進了島。現在魚嘴的這座橋,全是石灰岩做的,要在這條湖上架上一座橋確實不容易,從島出來是一個大拱,這是先用木頭做好支架,然後再用平整的石灰石砌築。橋的中間長長一段是平整的,因為剛好有一道豎直的礁盤,所以就用這快礁盤當了地基,先是鋪了碎石,裏頭夯了土,然後鋪上石板。最後一個拱,連到岸邊,全長一百多丈,這個工程看起來不大,但是建造難度很大,據說造了有十年。

要上錦鯉島,其實不容易,因為上麵戒備森嚴,島的邊緣劃著輪廓建起了一丈高的夯土牆,這片城牆在已經快千年都沒有戰事的衛王都也不知道要防誰。島上有千餘精英,都是精挑細選,時刻保衛者王宮的安全。

衛王其實在九國君王裏算是比較清閑的,旱季來臨,大臣們從橋上走過,來到王宮,彙報自己的工作,或者提些這樣那樣的意見建議。雨季時分,橋的中間一段會被上漲的湖水淹沒,隻能靠船來上島,於是諸事不議,衛王和大臣都可討個清閑。

其實假如沒有秦國的話,在衛國,所有人的生活,都是相當簡單。

數十年來,秦軍依靠自己軍事上的優勢,侵蝕了衛國江北大量領土,衛國從未千年未戰,所以戰鬥力在秦軍麵前不值一提,在喪失江北全境之後,衛國經濟每況愈下,加之秦軍這二十年來不斷侵擾,妄圖指染江南,衛國這種閑散的政治顯得尤為力不從心。於是時任衛王康德隆便提出了“革新”這一口號,改製軍隊,加強軍力,並且還意圖改變政治體製,但是進行到一半,積勞成疾,鬱鬱而終。

康德隆薨之後,其子康雪鳴即位,現在不過三年,但是衛國已經煥然一新,這個23歲的年輕人,正在用他自己的活力,來改變這個老舊的國家。

在九國紛爭的年代,該如何生存,對於執政者,都是困難的抉擇。

在橋上眺望錦鯉島,又是另一番風景。雨一直下,所以霧色中看不真切,水漲淹沒了直橋,在水麵上隻露出前後兩隻眼睛拱橋。多麼像一隻浮在水上的青蛙啊。

劉兵傑就站在青蛙的其中一隻眼睛上。

他在等船來。

雨季的時候,宮內的船成為了唯一的交通工具,但不是什麼時候都會有,因為很少有人,能在雨季的時候上島。

漫長而枯燥的等待餘姚的是更多的耐心,大多數人在這個時候會顯得焦躁不安。特別是下雨天,這種令人暴怒的感覺是如此不爽,就好像人被囚禁來一個濕滑的監獄裏。

但劉兵傑的選擇是忍耐。

他的身份,已經二十幾年來的自我定位,注定了他的忍耐。

千年以來,劉家一直是衛王族的守護者,所以從出生來時,劉兵傑的使命,就是保護住在王宮中的康雪鳴。

劉家世世代代一同和王住在宮裏,享受的僅僅是次一級的待遇,不過這對劉兵傑來說實在是過於足夠。因為父母早喪,自己又是獨子,劉家現在其實隻有他一個人,對於一個人來說,幾口飯,一杯水,一撮鹽就能活一天,所以他也沒有更高的物質追求,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留在錦鯉島,一直到死去。

一年之前,衛王讓他迅遊全國,去考察這個國家的諸多方麵。起初,劉兵傑是不願的,因為他一走,他就不能保護這二十年來一直保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