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價格陰跌連挫的悲與喜
熱點問題
作者:畢夫
自2014年下半年至今,國際原油價格斷崖式跳水超過了所有人的想象。作為最上遊和最基礎性的產業資源,石油價格的下跌引發了一係列的“踩踏”事件和多米諾骨牌效應,同時也使得部分國家收獲了非常罕見的市場反轉紅利,而在不同經濟體上演著油價下跌悲喜劇的同時,世界經濟的腳步也變得釀蹌與搖擺起來。
油價下行“三重奏”
沒有更低,隻有最低。在2014年下半年遭遇腰斬之後,國際市場石油價格進入2015年以來繼續下探,盡管其中偶有反抽,但在兩個月不到的時間依然收出了一條長達10%的大陰線,而且無論是倫敦布倫特原油價格還是美國西部原油價格,二者都被重重地扣壓在50美元/桶這一近6年的最低水平線之下艱難掙紮。據高盛的最新判斷,如果沒有任何正向外力的作用,2015年原油價格有可能下探至每桶35美元。
全球經濟增長腳步的大幅放緩應當是油價持續下行的主要原因。資料顯示,除了美國經濟在2014年呈現出一抹亮色外,其他主要經濟體都出現了程度不同的下滑。世界經濟增長的普遍放緩意味著對石油需求的減少,尤其是中國、歐元區是全球兩個最主要的石油進口和消費經濟體,其經濟不約而同地下行對石油需求勢必產生明顯的抑製作用並進而對石油價格形成反壓。國際原子能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國際市場對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原油的需求日均下降20萬桶,石油消費量每日僅增65萬桶,刷新了近5年的最低點。
在石油需求口徑收縮的同時,國際市場上原油的供給卻不斷加強。一方麵,隨著伊拉克、利比亞等產油國地緣政治危機得到緩解,OPEC原油生產一切恢複正常,整個2014年,OPEC原油生產日均30.3萬桶,高於每日產油上限。另一方麵,隨著頁岩油技術革新,美國頁岩油岩氣生產成本降低,產量持續上漲。數據顯示,美國頁岩油生產從2008年的不足50萬桶/日發展到了2014的400萬桶/日生產規模,受此影響,美國原油產量由2008年年初的500萬桶/日增長到2014年的900萬桶/日。美國頁岩油的繁榮一方麵使自己對OPEC石油的進口度跌落至30年的最低水平,另一方麵也徹底改寫了世界石油供給格局,尤其是美國從原油消費國逐漸向原油出口國的轉變,在增大全球石油產能和弱化石油進口需求的同時,使得國際市場石油供求失衡進一步加劇,從而驅動原油價格一路下行。
除了受到供求關係的影響外,原油價格下跌的背後還閃現著產油國之間相互博弈的鬼魅身影。按照常理,在石油價格的連續暴挫的行情下,OPEC必然通過削減產量來提升價格,至少可以阻止價格的下跌,但蹊蹺的是,去年11月,OPEC在多年來最受關注的會議上竟然作出維持日產限額量每天3000萬桶的決定,而且至今沒有任何新的動作。如此逆襲之舉的奧秘在於,頁岩油的繁榮以及拉美等新興產油國家的興起,使得OPEC原油生產占全球市場的比例受到威脅,而OPEC希望“不減產”繼續保持原油高供給,進而壓低原油價格,這樣以來既可以打擊頁岩油生產商,壓迫其破產,也可以率先擊垮生產成本較高的原油生產國家,從而重新搶占市場份額,奪回市場定價權。相對於以沙特阿拉伯為首的OPEC低成本原油國家,而墨西哥、巴西、俄羅斯、美國等高成本的產油國,在油價不斷下行的態勢下,將無一例外將承受巨大的虧損。寧可自損一百,也要傷敵一萬。產油國之間的商業博弈讓原油價格在下降的通道中似乎看不終點與盡頭。
中國的意外之喜
與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大國相對應,中國成為了世界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和消費國,而國際油價長期高企,也讓中國昔日承受了巨大的進口成本折磨。如今,國際市場原油價格逆轉,中國也理應享受著油價下行的紅利,盡管這種結果可能完全出於中國決策者意料之外,但相關的解讀卻仍具有標本性意義。
根據海關的數據,2014年我國原油消費量達到5億噸左右,其中原油進口量增至3.1億噸,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上升到59.6%,同比增加2.6個百分點。原油對外依存度越高,意味著進口量越大,油價下跌所帶來的進口成本就越低。因此,以2013年中國原油進口量和價格為參照,2014年中國原油進口成本至少節省了300億美元。另據中石油研究中心的報告,2015年我國石油需求為5.34億噸,但由於現有油田的老化或停產檢修,國內僅能提供2.2億噸的原油供給量,其餘都需要進口來補充,因此今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將突破60%。如果按照2014年12月份我國日均進口原油715萬桶計算,照目前的石油價格,2015年我國進口原油將每天減少支出7000萬美元。
總體進口成本下降的同時,原油價格的下跌還大幅度拉低了物流公司、航空公司和私人車主等能源消費者的開支,從而可以整體上提升企業、居民的投資與消費需求。世界銀行在最新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裏稱,根據原油進口份額的不同,油價每下跌10%,原油進口國的增長將被拉高0.1-0.5個百分點不等,其中中國因為原油占能源消費的比例為20%,僅10%的油價跌幅就能把中國GDP推高0.1-0.2個百分點。照此計算,2014年國際油價跌幅達59%,至少推升中國GDP一個百分點。
與石油進口成本大幅降低以及油價下跌推升GDP的即期效應相比,中國從本輪石油價格下降周期獲得的最大紅利應當是贏得了千載難逢的戰略石油儲備“補倉期”。據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布的最新研究報告,到2020年,我國原油進口的比例可能會超過65%,到2030年石油對外依存度將攀升至75%,遠超國際社會公認的警戒線50%。顯然,基於屏蔽未來國際石油市場中地緣政治、價格波動等各種風險因素,中國勢必在油價下跌過程中大幅采購海外原油。正是如此,2014年中國原油進口同比放量增長了9.5%,為前一年增速的2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