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逼仄處尋找微光
品味生活
作者:七月
作為2015年第一期的卷首,編輯們曾絞盡腦汁地構想,應該怎樣給這個新年呈上一個美妙的開場,而“相信微光的力量”這個主題在此節點再契合不過。你可能會困惑,當我們的生活在已婚已育之後被切割成碎片,混雜著老公、小孩、被縮減的閨蜜時間與不曾有起色的工作,談力量會不會太好笑了?
我最崇拜的女性是奧黛麗·赫本,不過我沒有用絕代風華的女明星來定義她。那是因為印象中最深刻的赫本形象,不是被無數次模仿的安妮公主,而是1992年底,赫本赴索馬裏看望因饑餓而麵臨死亡的兒童所拍攝的一組照片,那時的她癌細胞已擴散,但她抱著瘦骨嶙峋的小孩子的模樣,即使是拖著重病之軀,即使已不再光鮮亮麗,可觀者仍無一不覺得她充滿了力量。
當過起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式生活,憋悶、慵懶、暴脾氣或已成常態。可人至中年,換掉不順眼的男人從頭再來?花光家裏的積蓄把自己整成明星那樣?重拾青春時的少女夢想,砸掉一切,流浪遠方、肆意形骸?難道年輕時想當詩人,就要立馬辭職跑到孤島上去麵朝大海,春暖花開嗎?想想都累。
既然大局已定,推翻重建人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那就換個姿態,一葉輕舟渡大海,找到自己生活的小亮點,把灰溜溜的日子過得熱騰騰起來。
當然,要微光,就要從自身發光開始,而微光的力量,遠比你預想的要強大。一檔電視訪談節目報道,一屌絲每天堅持不抽煙,攢錢買了一架飛行器,找到一幫同好去野外航拍;一曾經慨歎自己錯過了最佳時間無法從事影視工作的同學,操刀創作了一部舞台劇;一媽媽半年來每晚和孩子親子遊戲一小時,共同創作出了十幾篇繪本小故事,十幾件手工作品,開了自己的個人電台,粉絲過萬……
事情一件件去做,結果一個個去等。在逼仄的環境下尋找微光,於混沌之中等清風將至。正如北京的同胞,即使在黑霾壓城的天氣裏,他們也會備上防塵口罩,開始一天的工作和生活,然後“等風來”。風一來,整個帝都之上又是澄清刺眼的藍天。
在《指南》迎來30歲生日之時,也同樣有著你我的“心事”,花開花落,一枯一榮,受到新媒體的衝擊,紙媒正在失寵。但新年裏,《指南》依舊悄悄地努力著:不為吸睛捏造新聞,不為銷量加重口味,不為收益狂植廣告,在精雕細琢文字的同時,增加雜誌與讀者的交互性,整合有趣、有力、有姿態的平台資源,帶來新媒體的社交文化,與讀者同步分享,相信縱使微光,也有力量,期待您能一如既往地給出那張心儀的“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