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一路南下,永安行客(2 / 2)

好在並沒有發生什麼,一路安安靜靜,千亦入城時懶懶連身都沒有翻,口水倒流得一塌糊塗……

就這般又輾轉了十數城,到正月末,離開龍城穀的第三十七日,千亦終於來到了京都,永安城下。

……

永安,一如其名,願此城永世安寧。

如此希冀自然大善,雖不知能否實現,至少城池的模樣應是符合取名者的想象。

於城門五十丈外眺望,雄偉的城池如斬斷的連綿山脈一般,橫亙在大地之上,從左望不到頭,從右望不到尾,扶著脖子仰望城頭,也有種直達天際的錯覺,不仔細看,甚至城頭上那小如米粒的人影便直接忽略掉了。

遠處倒是能窺見城池的形貌,但除了平添更多的震撼外,別無他用,因為單是山嶽便有十餘座聳立城中,更別提幾片浩淼大湖,蓊鬱山穀,隻要不是從天空望下俯視,想要看到永安城的全貌幾乎不可能。

千亦走到近處,又覺察出一絲異常,城牆上透著一股極為渾厚沉重的氣息,宛如另一片廣袤的大地。不必細看,也不必出刀試驗,千亦認出這城牆中竟含有大量的息壤!

古書記載,息壤是九州大地的源頭,能自己生長,永不耗減,含有神秘偉力,若是煉製法寶時,摻雜些許息壤在其中,可使法寶堅韌無比,不破不碎;若是建設法陣,可使法陣威力增大十倍不止。

當然,這等寶物自是可遇而不可求,極難尋找,但千亦沒料到這永安的城牆中居然含有息壤,而且數量多得驚人!

少年望著城牆久久不語,即感歎鴻域第一城的名至實歸,也不禁想,倘若此城在龍城穀,可換來多少將士的性命?

穿過一條長長的巷道,千亦望見了人聲。

同樣是傍晚,同樣是雨夜,京都與江陵便有太多的不同。

沁香河轉過三山,迤邐南北,與望下、桃李兩河在中城齊聚,又攀章華台,於“白冠”處共睹雄城華燈初上,魚龍熱舞的盛況。

章華台自然不是真的一座樓台,但卻比世上最妙的樓台還要妙上幾分,因為章華台本是一座山,工匠大師親自鏤山雕壁,嘔心瀝血數十年方得建成。而且在把山嶽變為樓台的同時,絲毫沒有影響花草樹木的生長,沁香、望下、桃李三處河流也一如往年,經流不息。

站在章華台往下俯看,永安城便如夜色下的另一片星空,屋宇林立處自是繁星相簇,屋宇零落處,又有安恬靜好,仿佛一幅永遠也看不完看不倦的絕美畫卷。

千亦走在街上,此時已到了用晚飯的時候,街上依舊行人如織,當然大部分是來自四麵八方的考生,一個個滿帶著和千亦一樣的新奇,東張西望,直到撞在某棵無辜的樹枝。

千亦也著實開了眼界,走在眾人之中,當真是說不清誰才是奇裝異服,隨便抓一百人,衣服的種類就有九十來種,以至千亦素白淡青的衣著,也透著幾分獨特。

衣著還是其次,不時有身高丈許的巨漢和不到三尺的侏儒從街上走過,才讓千亦認識到人族這個詞意義的寬泛。

沒有花更多的心思去關注街上琳琅滿目的商品,永安城每日都變化之中,千亦擔心那些給家裏寄信的士卒描述的模樣已多有不符,先四處尋找地址,送起信來。

三千餘封家書,到今日隻剩下兩百來封,千亦穿梭在人群中,直到東方漸明,鍾聲響起,才將所有的家書送完。

離開最後一戶人家,千亦踏著微濕的街道,嘴角掀起一抹輕鬆的弧度。

·

作者注:京,單位,所謂“個十百千萬,億兆京垓秭”,十進製,非本人杜撰,古書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