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根70歲當選總統,是美國就職年齡最大的總統。在執政期間,他成功地進行了稅收法典的改革,掃除了許多克扣製度——免除了數百萬低收入者的稅負。他任職期間,是美國曆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沒有經濟衰退和經濟蕭條的和平時期。裏根一生始終保持著一份愛心,並無私地奉獻著。
一個冷酷無情、對別人沒有愛心的人,別人也不會給予他愛心。即使這個人有再多的知識,即使他有再大的本事,也會因為處理不好與人、與社會的關係而到處碰壁。
2005年度的感動中國人物叢飛,被稱為“愛心大使”,他熱心公益,義演300多場,義工服務超過6000小時,無私捐助失學兒童和殘疾人超過150人,認養孤兒37人,捐助金額超過300萬元。但是,叢飛的家簡樸得令人難以置信,經濟狀況時常捉襟見肘。2003—2004年間,為了在開學前籌齊助學款,他先後背上了17萬元的債務。
一位兒童教育家說:“隻知索取,不知付出;隻知愛己,不知愛人,是當前獨生子女的通病。”看看現在的某些孩子,父母把全部的愛都給了他,可他卻極為自私:好吃、好穿的都獨占,對父母從不關心,父母生病不聞不問。
為什麼會這樣呢?根源在於父母的私愛和溺愛。為了不讓孩子的愛心枯竭、泯滅,為人父母者不僅要愛孩子,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愛。假如父母對待孩子隻管耕耘不問收獲,那麼這種父母之愛,就很容易變成一種對孩子的私愛、溺愛。
兒童期是兒童個性、品質形成的重要時期,當然也是愛心培養的重要時期和關鍵期。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但是,作為天性的愛心仍然需要通過外界環境的激發才能得以維持,才能真正成為每個人的持久的、穩定的情感特質。因此,通過愛心教育來培養兒童的愛心就顯得非常重要。
我想大多數家長都遇到過這種情況:在孩子剛剛會走路時,父母下班回到家,孩子會步履蹣跚地搬著小凳子遞給父母。父母當然是又激動又高興,但是很多家長隻是接過凳子,說聲謝謝,這件事就過去了。
各位家長可別小看孩子的這個不起眼的行為啊!這是孩子第一次給父母奉獻愛心的行動啊!但是由於家長的忽略,孩子幼小的心靈會覺得,父母是不需要關懷的。
那麼,如果家長遇到上述情況該怎麼辦呢?其實,很簡單。父母接過孩子的凳子,很舒服、享受地坐在上邊休息,並且對孩子說:“謝謝孩子的關心,以後要努力啊!”
盧勤老師說:“孩子的愛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會長大;你忽視它,它就會枯萎;你打擊它,它就會死去。”許多父母隻知道一味地疼愛孩子,卻忽略了給孩子提供奉獻愛心的機會。其實施愛與接受愛是相互的,如果讓孩子隻一味接受愛,漸漸地,他們就會喪失施愛的能力,隻知道索取,不知道給予,並且覺得父母關心自己是理所當然的。
有的父母以為給孩子多一點關心和疼愛,等他長大了,他就會孝敬父母、疼愛父母。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你沒有給孩子學習關愛的機會,他們又怎麼會關愛父母呢?學習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性格、習慣、品質對孩子的成長、成才更重要,並且這些都需要在生活、學習中培養,不會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