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需要給孩子提供親近仁者的機會。
對於孩子而言,他可能還不具備是非善惡的判斷能力,不知道如何親近仁德之人。這時候,我們就需要給孩子提供親近仁者的機會,比如,我們可以帶孩子專門去拜訪有德行的人,帶孩子聽一些啟迪人心靈的講座,等等。如果孩子身邊有善良、誠實、正直、學習上進的同學,我們要引導他多與其接近,多向其學習,讓他們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另外,我們要盡量避免孩子與德行、人格有缺陷的人交往。
其實,親近仁者並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隻要孩子有一顆善學的心,他就會從不同的人身上吸取營養,正如前麵講到的“見善思齊”、“見惡內省”。隻要孩子有謙卑、恭敬之心,仁者就會願意來指導和幫助他。這樣,孩子的人生將會處處遇到貴人。
總之,從孩子小時候開始,我們就要使他在充滿“芳香”的環境中成不親仁,無限害長,使他接受良好的熏陶。那麼,孩子長大之後,他依然願意親近仁德之人,依然會主動向他們學習,從而促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永遠的仁者。
其實,經典也是孩子可以親近的最好“仁者”。
孩子在一生之中能夠親近仁德之人,是我們非常迫切希望的。但是,未必每個孩子都能有這麼好的緣分。即使孩子沒有親近仁德之人的緣分,我們也不要著急,更不要氣餒,因為經典也是孩子可以親近的最好“仁者”。
所謂的經典,是指一些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的、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經過曆史選擇、千古流傳的最有價值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在古代,經典指作為典範的儒家典籍,也指宗教典籍。在今天,比如說儒家的“四書五經”就是經典,“四書”包括《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五經”包括《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當然,《詩經》、《道德經》、《莊子》、《三字經》、《弟子規》、《朱子家訓》等,都屬於經典的範疇,都值得孩子和我們成人認真品讀。
聖賢所留下來的經典是經久不衰的人生智慧,可以作為孩子一生的座右銘,指導他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如果孩子能夠把經典作為每天親近的“仁者”,把誦讀經典作為每天的功課,並把這些經典作為做人做事的標準和自己待人接物的指導思想,那麼孩子就等於是時刻在親近“仁者”了。隻要孩子能深入到經典中,把經典的教誨落實在生活中,哪怕是其中的一句話,都會使孩子受益終身。因為,聖賢的智慧有無窮的力量,是一個人奮鬥的不竭動力。
就拿《弟子規》來說,我在前麵也已經講過,《弟子規》不是拿來讀的,也不是拿來背的,而是拿來做的。一開始,我們可以讓孩子每天早晚抽出一定的時間來誦讀。早晨讀一遍,是提醒孩子一天都應該學習和落實《弟子規》中的教誨;晚上讀一遍,是檢討孩子日常的所作所為是否符合《弟子規》的標準,這樣就能看到自己有哪些過失需要改正。當孩子天天學習、落實《弟子規》時,他的德行就會日益增長,過失就會日益減少。
教子箴言
親仁,是每個人所向往的。當孩子時時刻刻親近仁者時,他就不會受到外界環境的汙染和影響,就會提升自己的德行,從而達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境界。在當今社會,親仁的最好辦法就是多讀聖賢留下的經典,並把這些經典作為生活的一部分,從而使自己的言行舉止更加符合仁者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