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如果孩子學習好,我們就鼓勵他誠懇地解答同學提出的問題,並把自己的學習方法分享出來;如果孩子動手能力強,我們就鼓勵他在手工課、縫紉課上幫助其他同學;如果孩子的體育好,我們就鼓勵他毫不吝嗇地把鍛煉身體的方法告訴他人……隻有這樣做,孩子才能和同學共同成長、共同進步。其實,這個過程中,最受益的人還是他自己。
人所能,勿輕訾
當孩子看到別人的才能勝過自己的時候,會不會生起嫉妒心呢?
前麵提到,當孩子自己有才能時,不應自私、吝於與人分享。然而,當別人有才能的時候,孩子會不會因嫉妒而輕視對方呢?“人所能,勿輕訾”就是告誡孩子,當我們看到別人很有才華、很有能力時,絕對不可以輕視和詆毀他,否則不但有損於自己的德行,也會給對方造成傷害,這裏的“輕”是輕視,“訾”是說人壞話。
一個男孩的數學成績一直都名列班級第一名。但在一次考試中,一個女孩超過了他,他因此產生了嫉妒心。在這種不良心理的驅使下,他懷疑那個女生是靠作弊取得好成績的,於是就開始向坐在女生周圍的同學打探消息,希望能從他們的話語中尋到蛛絲馬跡。不僅如此,他還到處說:“我不太相信這是她的真實實力,不知中間有什麼貓膩。”
漸漸地,女孩聽到了誹謗,就去找他理論。倆人大吵一架之後,互不理睬。這個男孩不甘心,平時悄悄關注起女孩的學習狀態,這一關注,卻分散了自己學習的注意力。接下來的幾次考試,女孩都比他成績好,打破了作弊的謠言,結果,他“第一名”的位子不但沒保住,同學們也對他總是詆毀女孩的行為有了看法。最終,他不但破壞了同學情誼,而且學習成績也下滑了很多。
這個男孩就是不懂得“人所能,勿輕訾”的道理,才做出了損人不利己的事情。
其實,當孩子嫉妒別人時,內心是很痛苦的,整個心靈被“記恨”包裹。在嫉妒心理的驅使下,孩子不會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該如何提高上,而是把注意力轉移到如何妨礙對方進步上,這樣就難免做出傷人害己的事情,結果隻能被集體嘲笑和孤立。
因此,我們一定要讓孩子落實這句教誨,遠離嫉妒,遠離傷害。
那麼,如何引導孩子心甘情願地做到“人所能,勿輕訾”呢?
首先,我們做父母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如果我們因嫉妒他人的才能而總是在家說一些風涼話,孩子不可能不受影響。而孩子都以父母的言行為榜樣,他覺得父母這樣說、這樣做,那麼這樣肯定沒錯,那他以後遇到比他強的人自然也會輕視、誹謗。
其次,表揚孩子一定要慎重、適度。一個愛嫉妒他人的孩子往往都是能力比較強的人,他聽慣了表揚的話,就會因老師和父母稱讚他人而心生嫉妒。因此,對於自信心較強、能力較強的孩子,我們對他的誇獎一定要謹慎、適度,以免過多地肯定和表揚增加他的傲慢心,從而為嫉妒心的產生埋下種子。
另外,孩子無論能力如何,一定不能養成“嫉賢妒能”的不良性格,否則,他便可能會不擇手段地陷害“忠良”。所以,我們平時一定要引導他常看自己的不足,常存改過之心,同時欣賞和學習他人的優點,以彼之長補己之短。
如果孩子能以謙卑之心為人處世,那麼無論遇到多麼優秀的人才,都不但不會嫉妒對方,還會向對方請教。這樣,他不但能從對方的優勢中汲取營養、不斷成長,而且還能時刻交到良師益友。如此一來,他未來的路自然會越走越寬廣,越走越順利。
教子箴言
俗話說“天生我材必有用”,這表明,每個孩子都是人才,每個孩子原本都有很廣闊的成長空間和發展空間。然而,在現實中,為什麼總是會出現大材小用、懷才不遇的情況?根本原因就是私心、不願意付出的心、傲慢心、嫉妒心阻礙了孩子成長的道路。因此,為了讓“材”能夠真正被“用”,就要無條件地落實這句教誨,這樣,孩子的未來將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