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教孩子麵對錯誤不掩飾,並且知過改過(2 / 2)

過失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承認過失、不改正過失。

作為成年人,我們麵對自己的過失,有時候因為礙於麵子或者害怕讓他人知道,會去掩飾自己的過失,甚至找很多理由來搪塞;作為孩子,麵對自己的過失,有時候因為害怕受到責備或懲罰,也會故意掩飾。結果,這樣一來,我們不但沒有改正過失,反而更加重了過失,就等於是錯上加錯了。

其實,做錯事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勇於承認過失並改正過失。如果我們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或是自己所做的不對的事情,並盡心盡力去改正,就一定能把過失改正過來,以後也不會再犯類似的過失了。其實,這就是人生的進步。

一般來說,孩子都會因為害怕受到我們的責備或懲罰而不敢承認自己的過失。所以,當孩子犯下錯誤時,我們不要一上來就責備他,更不要在沒有弄清事情真相之前就懲罰他,而是需要心平氣和地引導他。

首先,我們要讓孩子明白,無論出於什麼原因,掩飾自己的過失比自己犯下的過失本身更嚴重。然後,我們需要引導孩子徹底反省自己的行為,從而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過失。最後,我們要時刻提醒和幫助孩子改正過失。這樣一來,孩子就懂得如何處理自己的過失了。

引導孩子做到“知過—悔過—改過”。

世上沒有完美無缺的人,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是在“知過—悔過—改過”的過程中得到進步和提升的。《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彌天大罪,當不得一個悔字。”一個人即使犯了滔天大罪,隻要懂得懺悔,也能補救。因為當一個人能懺悔自己的過失時,他就生起了善心,那過去的罪惡也就煙消雲散了。

因此,我們要讓孩子懂得懺悔自己的過失。但是要想悔過,必須先知過。這就需要有一個判斷的標準,而最好的標準就是《弟子規》。當孩子做了某件事情而不知道是對是錯的時候,我們可以引導他對照《弟子規》,看看是否符合《弟子規》的教誨。當孩子發現自己所做的事情違背了其中的某一條時,他自然就會懺悔自己的過失,然後根據這一條教誨所蘊含的智慧來幫助自己改正過失。

比如,孩子總是挑食,我們可以引導他對照《弟子規》,他就會發現自己沒有做到“對飲食,勿揀擇”。隻要對自己的壞習慣或是錯誤表示懺悔,並下定決心落實“對飲食,勿揀擇”,他就能真正改掉挑食的壞習慣。

改過需要發三種心:知恥心、畏懼心、勇猛心。

在《了凡四訓》中,其中的一訓專門講“改過之法”,重點講到了改過需要發三種心:恥心、畏心、勇心。“具是三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意思是說,一個人隻要具備了這三種心,便能改正過失,就像寒冰遇到了春日一樣,必定能融化成水。

知恥心,就是當孩子做了錯事後,他會感到良心不安,也會感受到這樣做令父母蒙羞,正如《弟子規》前麵所講的“德有傷,貽親羞”。當孩子常懷知恥心時,他就會采取行動去改正過失。而知恥的人,就已經接近勇敢了,正所謂“知恥近乎勇”。

畏懼心,就是當孩子想要做錯事或者是做了錯事後,他會感到非常害怕。這樣,當孩子做事之前,他就會謹慎、認真地思考:可不可以這樣做?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當孩子常懷畏懼心時,他就有了自控力,從而使自己不敢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因為,在孩子的內心深處有一條道德的準則在時刻警示著他。

勇猛心,就是孩子在改過的時候需要有堅定的毅力,需要有持之以恒的信念。一般來說,當事情過去之後,孩子很容易就會忘記自己的過失,那麼他的壞毛病就會慢慢地顯現出來。孩子隻有常懷勇猛心,才能勇敢、果斷地盡力改正自己的過失,才能真正實現“歸於無”。

當孩子犯下這樣或那樣的過失時,我們首先需要引導他認識到自己的過失,讓他知道過失會給自己或他人帶來怎樣的負麵影響,從而激發起他的知恥心和畏懼心。然後,我們需要提醒、幫助孩子持之以恒地改正過失,不讓他放過任何一個小過失,督促他成為一個有過即改的好孩子。當然,對錯誤最好是“後不再犯”,就像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那樣“不貳過”。

教子箴言

每個孩子都會經曆“犯錯—認錯—改錯”的過程,正是這樣的過程讓孩子成長起來的。雖然錯誤的性質有所不同,但是無論有心還是無心犯錯,隻要犯下錯誤,就要勇於承認、勇於改過。如果孩子千方百計掩飾自己的錯誤,那就是錯上加錯,久而久之,孩子離“本善”就會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