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把正確對待批評與讚譽的態度傳給孩子(2 / 2)

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恐”即畏懼,“欣”即喜悅,“直”即正直,“諒”即誠信,“親”即親近。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我們聽到他人的讚譽就恐慌不安,聽到他人的批評就高興地接受,那麼正直誠信的朋友就會漸漸親近我們。

我們應該注重培養孩子對待讚譽的正確態度。

當孩子聽到他人的讚譽時,一般都會非常高興,有的孩子可能會把這份讚譽變成前進的動力,從而勉勵自己;有的孩子可能會因此而沾沾自喜,甚至是得意忘形,從而產生驕傲的心理。我們肯定希望孩子把讚譽變成動力,那麼,我們就需要培養他對待讚譽的正確態度。

當他人讚歎我們的孩子時,我們要讓他思考一下,自己的德行、學問是否真的能夠擔負起這樣的讚譽?當孩子這樣去思考的時候,他的內心就會有所警惕,就會抱著戰戰兢兢的態度去麵對他人的讚譽。

另外,孩子能夠得到這樣的讚譽,絕不是僅靠他自己的能力達到的。所以,我們需要給予引導,比如,當孩子因取得好成績而得到周圍人的讚譽時,我們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你今天能取得這樣的好成績,源於你平日的努力和付出,同時也離不開老師的辛勤教導、同學的無私幫助、父母的日夜陪伴。所以,你應該懂得感恩,正因為這麼多人的付出才促使你取得了好成績……”當孩子有了這樣一份感恩他人付出的心之後,他就會“聞譽恐”了,就會把這份讚譽變成前進的動力,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事,以回報他人的付出。

我們應該注重孩子的擇友問題,幫助他分辨“損友”和“益友”。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朋友是五倫關係(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君臣有義、朋友有信)之一。而且,在一個人的一生中,朋友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有時候,自己遇到了挫折、困難,想要傾訴的對象不是父母,不是長輩,而往往是自己最親近的朋友。既然朋友對我們如此重要,那麼對於孩子的擇友問題,我們就更需要慎重對待了。

在平日裏,我們除了幫助孩子選擇對他有益的朋友之外,還需要告訴孩子哪一類朋友是可以結交的,哪一類朋友是必須遠離的。其實,朋友可以分為簡單的兩類,正如這一節中提到的“損友”和“益友”。

所謂損友,就是對自己有害的朋友。所謂益友,就是對自己有益的朋友。那麼,哪些朋友是對自己有害的?哪些朋友又是對自己有益的?在《論語》中,孔子作出了詳細的解釋,他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友直”即正直的朋友,“友諒”即誠實、不欺騙人的朋友,“友多聞”即見聞廣博、知識麵廣的朋友。這三類朋友都是對孩子有益的,我們應該讓孩子多與這三類朋友相處,引導孩子向他們學習,從而提升自己的德行,完善自己的修養,豐富自己的學識。

“友便辟”即喜歡奉承討好的朋友,“友善柔”即兩麵三刀、巧言令色的朋友,“友便佞”即言過其實、誇誇其談、隻會耍嘴皮子的朋友。這三類朋友都是對孩子有害的,我們應該教育孩子盡量避免與這樣的朋友接觸,更不要向他們學習。

教子箴言

孩子是否能結交“益友”,遠離“損友”,關鍵在於他的心胸。如果麵對他人的批評,孩子能夠欣然接受,麵對他人的讚譽,孩子的內心會感受到恐慌,那麼就會廣結“益友”,“損友”自然就不會企圖接近他了。所以,我們要擴寬孩子的心胸,傳給他正確對待批評與讚譽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