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教孩子看淡物質追求,看重道德學問的提升(2 / 2)

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的意思是說,如果我們在穿著、飲食方麵不如他人,不要因此而憂愁和悲傷,也不要感到自卑。“戚”即憂愁、悲傷。

告訴孩子,快樂不是建立在物質享受上的。

雖然“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表麵上隻提到了衣服和飲食,但其實所指的是物質生活。由於很多父母小時候生活相對來說比較苦一點,而如今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於是就盡可能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生活,讓他吃好、穿好、用好,無條件地滿足他的任何需求。結果,卻助長了孩子的貪欲,讓他認為快樂就是建立在物質享受上的。

正所謂“欲是深淵”,一個人的貪欲就像無底洞一樣,是無止境的,如果孩子認為快樂就是物質的享受,那麼一旦他得不到物質的享受,就會非常痛苦,根本沒有快樂可言。一個人唯有克製貪欲,懂得知足,懂得提升自己的精神生活,才能享受到平淡中的快樂。

那麼,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做父母的應該如何去做呢?

首先,我們不能貪圖享受,而應注重自己的精神生活。其次,我們要堅持“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的教育原則,為孩子提供豐富的精神生活。最後,我們要告訴孩子,快樂並不是建立在物質享受上的,而是建立在精神享受上的。

其實,一個人要想獲得快樂是非常簡單的,比如,與父母拉拉家常,跟孩子做做遊戲,看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一家人在一起吃頓飯,一家人相約一起去野外郊遊,幾個朋友圍坐在一起聊聊天,等等。

培養孩子的勤儉意識,讓他養成勤儉的好習慣。

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在《詠史》中寫道:“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這是李商隱在總結唐朝由盛轉衰時寫下的警世名言,目的是告訴人們勤儉的重要性。其實,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人,要想獲得更好的發展,都離不開“勤儉”二字。

然而,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當今社會,有的父母竟然以儉為恥,認為勤儉是一件非常可恥的事情,凡事喜歡講排場,寧可打腫臉充胖子,也不願意丟掉麵子。當父母這樣去做的時候,學得最快的莫過於孩子,他很快就會變得奢侈。但是,要想讓孩子由奢侈變勤儉就非常困難了。正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因此,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要培養他的勤儉意識。

首先,我們要勤儉治家,在生活起居上,所穿的衣服、所用的物品都應該簡樸,用自己的勤儉行為影響、感染孩子。其次,我們要用勤儉的事例或故事教育孩子,讓他知道勤儉是美德,對一個人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最後,在生活中,我們要培養孩子勤儉的習慣,比如,穿衣服要簡樸,不要追求華麗,正如前麵講到的“衣貴潔,不貴華”;對飲食不要挑三揀四,正如前麵講到的“對飲食,勿揀擇”;等等。事實上,隻要孩子按照《弟子規》去落實,就會養成勤儉的好習慣。

要注意糾正孩子的盲目攀比心理,使積極攀比產生向上的動力。

當孩子把快樂建立在物質享受上時,自然就會學會盲目攀比。當孩子把心思都花在物質的攀比上時,自然就不會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提升自己的德行、學問、才能和技能上。所以,我們要及時糾正孩子的盲目攀比心理。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孩子有攀比心理,說明他有比較的意識,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或超過他人。我們可以抓住孩子的這一心理,通過改變孩子攀比物質的傾向,巧妙地使攀比變得積極正麵,從而產生向上的動力,比如,在消費方麵,誰的零花錢花得更有意義;在穿衣方麵,誰穿的衣服整潔、大方;在學習方麵,誰最努力,誰的進步最大;在勞動方麵,誰最勤勞,誰最願意付出;在人際關係方麵,誰的人緣最好;等等。

教子箴言

真正的君子所追求的不是物質方麵的享受,而是自己的德學才藝,正所謂“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因此,當孩子的德學才藝不如他人時,我們要引導他學會“攀比”,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追趕他人;當孩子的物質生活不如他人時,我們要引導他以平常心麵對,讓他看淡物質的享受,看重精神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