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教孩子如何正確地借用他人的物品(2 / 2)

如果孩子能注意以上這些借用細節,就不會給他人和自己帶來不便了。

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

如果孩子想把“互通有無”的良好狀態長久保持下去,就要懂得“及時還”。

俗話說:“好借好還,再借不難。”是啊!誰願意把東西借給那些不及時歸還或者根本不準備歸還的孩子?而這樣的孩子也隻能借用一次他人的物品,第二次將沒有人願意把東西借給他。

一個男生常常向同學借文具,有時還向同學借錢,借完從來不還。漸漸地,很多同學都對他有了看法。一次競選班幹部,雖然這位男生是候選人,但幾乎沒人投他的票。老師對此很奇怪,因為老師一直認為他人緣不錯,應該有很多支持者。

後來,有同學陸續向老師告狀,說他借東西不還。老師問他的時候,他還沒有回應,就有約三分之二的同學七嘴八舌地說:“他還借過我的東西,現在還沒還。”老師這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也知道了他選不上班幹部的原因。

一個常常失信於他人的孩子,根本建立不了基本的威信,而借東西不及時還就是失信的表現。如果這個男生知道“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的道理,就不會那樣做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告訴孩子,借了別人的物品後,一定要在約定的時間內歸還,這種誠信的態度會使下次的借用變得容易。

讓孩子通過故事了解誠信做人的好處。

明朝有個名叫宋濂的人,自幼聰明好學,但因為家境貧寒買不起書。當時,有一些富貴人家有很多好書,宋濂為了學習,就常常向富貴人家借書看。每次,他都和對方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拖欠。於是,很多大戶人家願意借給他。

一次,宋濂借到一本書,愛不釋手,決定把它抄寫下來。眼看著還書的時間就要到了,他隻好連夜抄書。那時候,正值寒冬臘月,天氣非常寒冷,宋濂的手凍得通紅,但仍然堅持抄書。母親見狀,非常心疼,說:“孩子,天這麼冷,而且天也黑了,等明天天亮了再抄吧!”

宋濂聽了,說:“請娘放心,孩兒不冷,我已經答應人家在10天之內將書歸還,不管別人看不看,我都要如期還給人家。如果我這次失信了,恐怕下次就沒有人再願意借書給我了。”

第10天早晨,天空下起了大雪,書的主人以為宋濂不會來還書了,但宋濂卻冒雪把書還回來了。主人很感動,於是告訴他,以後可以隨時來借書,而且不向他限定還書的期限。

宋濂長大後,在政壇和文學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

當孩子聽到這樣的故事時,就會真正理解“及時還,借不難”的道理,也會因受到感染而期許自己成為守信的人。關於信用和誠信的更多內容,會在下一章詳細介紹。

另外,我們要囑咐孩子,使用他人的物品時要愛護,不要弄髒、弄壞,否則,雖然及時歸還了,恐怕下次也不容易再借了。對於個人物品如此,對公家的物品亦如此。比如,孩子借閱圖書館的書籍後,不僅要及時歸還,閱讀的時候也要愛惜。關於孩子應該如何愛惜書本的具體內容,在後麵的“餘力學文”部分會進行詳細的介紹。

教子箴言

我們可以讓孩子試想一下,他願意把物品借給什麼樣的人?答案當然是懂得愛惜物品並能及時歸還物品的人。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引導孩子努力成為這樣的人,讓別人因把財、物借給孩子而安心、放心。這樣,孩子便會因此與人建立良好的交往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