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都應該從小就以誠信為本,都應該把講誠信、講信用內化為自己內心的堅定信念,外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讓誠信常駐心中,永伴自己左右。而要想讓孩子做到這一點,我們做父母的就不能不重視對孩子進行誠信教育。當然,在生活中,我們自己也應該誠信立人,比如,不在孩子麵前撒謊;答應別人的事一定去做,不要找借口;堅決兌現對孩子的承諾,即使有非常特殊的情形,也要跟孩子解釋原因,爭取得到孩子的理解,但事後一定要彌補對孩子的承諾,不可糊弄了之。
一言可以興邦。一定要教孩子謹言、誠言、信言。
謹和信,很大程度都表現在言語上。言語是非常重要的。孔子重視四種學問,也就是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和文學。言語擺在德行的後麵,重要程度僅次於德行。言語重不重要?重要。因為人與人互動、交往都離不開言語。“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也可以喪邦”,所以我們一定要教孩子謹言、誠言、信言。
泛愛眾,而親仁
培養孩子從小有一顆博愛的心、寬容的心。
泛愛眾,就是廣泛地愛眾人。其實,換成今天的話來說,愛眾是人際關係學的重要內容之一。讓孩子愛眾,就是讓孩子與人和睦相處,教孩子如何與人交往。這一點,與現代教育是完全一致的。
不過,《弟子規》裏講的泛愛眾,應該是廣義的。眾,不單單是指眾人,還包括一切事物,比如動植物,比如身邊的一切沒有生命的東西。愛眾,就要愛別人,這樣別人也會愛我們;愛眾,就要愛護動物、植物,不可隨便傷害它們;愛眾,還應該愛身邊的一切東西,比如學習工具、生活用品、糧食、水、電等,不可隨便浪費它們。
也就是說,愛眾,就是培養孩子從小有一顆博愛的心、寬廣的心。我們都知道一句話: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們都想讓孩子在未來過上幸福的生活,擁有人生的大舞台,那怎樣才能實現呢?就是要讓他有一顆博愛的心、寬容的心。
所以,教孩子愛眾是非常必要的。我們不教他愛眾,他就心胸狹隘,到時候連我們也不愛,到頭來,痛苦的是我們,是孩子,因為他未來的路不好走,我們以後的生活也不幸福。從小教孩子愛眾,並不難。如果我們不重視,孩子長大後心胸狹隘,對我們不理不睬,到那時我們再想起這件事來就已經太晚了。所以,教孩子愛眾當及時。
親仁,就是讓孩子親近有仁德的人,親近聖賢,親近經典。
親仁,就是親近有仁德的人,隻有這樣,才能時時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讓孩子每天都接觸一些有仁德的人,他自己就會變成有仁德的人;讓孩子每天都接觸一些亂七八糟、無所事事的狐朋狗友,甚至是社會小混混之類的人,孩子也一定會變壞,他的言語行為都會變粗俗,可能還會因為哥們義氣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毀掉自己。正所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我們做父母的,要讓孩子做哪一類人呢?
如果孩子親近有仁德的人,他就會在無形中增長智慧。人生有智慧,孩子才會走正確的路,才會選擇陽光大道,他自己的心也會是陽光的,而不是陰鬱的,他的人生也會過得非常幸福,不用我們擔心,不用我們操心。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從現在開始讓他親仁呢?
有的父母可能會問:上哪去找有仁德的人呢?其實,我們身邊一定會有好人和有德行的人,讓孩子多與他們交流,就一定會受益良多。當然,如果實在沒有,還可以讓孩子向古代的聖賢學習。親仁,狹隘地講,是親近有仁德的人;廣義地講,就是親近一切能夠提升道德學問的人、事、物。比如,我們可以讓孩子讀古聖先賢留下來的書,《弟子規》就是其中很好的教材,還有《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等儒家典籍,還可以讀《道德經》、《太上感應篇》等道家典籍和《十善業道經》等佛家典籍。不要擔心孩子讀不懂,隻要他有一顆希聖希賢的心,就一定會用心讀。隻要去讀,哪怕隻讀懂一句、兩句,那也是人生的智慧,可能是他在生活中碰幾次壁都總結不出來的。
當然,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相信“仁德”的力量,從現在開始,就做一個跟以前不一樣的自己,讓自己向善好德,孩子自然會跟著我們學。還是那句話,教孩子真的不難,難的是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
教子箴言
前麵我們提到,孔門四科中的第一科,也是最重要的一科,就是德行。德行對一個人來說實在太重要了。孩子從小誠信、愛眾、親仁,他就一定會有仁德,就一定是個有德行的人,別人對他一樣也是“不忍欺”,我們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我們為什麼不走出“你不仁我不義,以牙還牙”、“不擇手段,賺錢就好”、“老實人吃虧”的教育誤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