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探討大學生學習策略問題,源於對我國高等教育現狀的深刻反思。由於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我國高校課堂教學中的“滿堂灌”現象非常普遍。教師授課引經據典,很少考慮所授內容對學生未來發展有何益處;學生聽課埋頭筆記,很少思考蘊含在知識中的理念價值和思維方式。久而久之,教師變成了輸出機器,學生變成了接納容器。至於如何學習、如何思考、如何研究、如何創造,教師很少談及,學生也很少追問,教學的終極價值自然不言而喻。教學本來是一種人際互動,心靈的碰撞、思想的交鋒、真理的爭辯,應該是常態。而當今有的大學課堂卻相反,死水一潭,缺乏對青年學子的吸引力;更可悲的是眾多的學習者不知學習什麼、為何學習和如何學習,導致學習活動的低效率。出於對這些問題的關注,2006年我申報了關於“大學生學習策略研究”的項目,幸運的是該課題被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批準立項。有了課題和項目便有了責任和義務,同時也就有了壓力和動力。於是我便翻閱了大量有關書籍,查閱了眾多的相關資料,采訪了部分教學一線的師生。隨著資料的不斷豐富,研究的思路也逐漸清晰。學習含義的現代闡釋、學習策略的特征實質、學習策略的結構體係和學習策略的教學規律,成了我重點研究的問題。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學習是人類自身的再生產和生存方式,學習是自我的不斷修煉和不斷超越;認識到學習策略是一個立體性、多層次、動態化的操作係統,其實質在於對學習活動和學習過程進行合規律性和獨創性的調控;認識到認識自我、目標定位、動機激發、時間運籌、環境管理、信息加工、學業求助、反省認知和創新學習等策略對大學生搞好學習的極端重要性;認識到專題講座、指導參與、觀察模仿、經驗交流、合作學習和發現學習等策略教學方法的有效性。於是我便把這些認識進行梳理,形成了本書的大致輪廓。
本書的寫作,參考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吸納了眾多學者的研究成果,在此向有關作者表示感謝。本書的寫作,也受到了西北師大教育學院楊中樞、李瑾瑜、劉旭東和王鑒等老師學術觀點的啟迪,得到了蘭州大學出版社陳紅升先生的支持和幫助,在此一並致謝。
馬有
2009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