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略作斟酌,答道:“事有反常必為妖,曹操此舉,或可證實有關陛下大行的傳言屬實,而且與其有莫大的關係。”
“洛陽的細作至今尚未傳回消息,宮車是否晏駕難以確定,目前還是不要理會此事為好。”孫策沉思了片刻,旋又笑道:“我等與曹操糾纏多年,皇城裏的情弊多少也知道些。曹操不是屠狗殺彘的莽夫,不會做打殺皇帝的蠢事,否則‘忠義’二字,他此生就不必再提了。”
周瑜聞言苦笑不得:“兄長怎麼突然說起糊塗話來。曹操是要篡漢稱帝的奸雄,豈會畏首畏尾的在乎‘忠義’二字?何況隻要大位在身,什麼忠義廉恥,不過是一紙詔書便能夠掩蓋。兄長平日聰明睿智,今日如何在此節上看不清。”
孫策搖搖頭道:“進入許昌,看城中情境,我感覺曹操還是顧忌‘忠義’二字的,隻不過為權位和宿命所羈絆罷了。我與他戰至此時,不再隻是戰場上的廝殺,還有朝情政略中交鋒。”
甘寧跟在後邊停了半晌,此時截口道:“主公這話,末將不敢苟同。自堯舜以來,得天下者未有不動刀兵而以德化四海的。成湯攻夏,是以士卒之力迫桀禪位。武王伐商,牧野一戰血流漂杵。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除卻宋襄公外無一不是以兵力成就霸業。若無百萬甲兵,始皇帝難得一統。韓信若不失兵權,亦不會死於婦人之手。”
孫策笑道:“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誰說興霸不讀書,不讀書如何曉得這許多典故。”
周瑜道:“興霸此番所言,句句皆是金石良言,主公還要深思才是。”
孫策沉默了片刻道:“既然談戰,公瑾以為我軍三路征伐情勢如何?”
周瑜答道:“西路軍已轉為掩護中路側翼,法孝直現屯於宛城,為兄長牽製武關之敵,至於陽平關之守禦,有嚴顏、李嚴兩位將軍坐鎮,曹真難有作為。東路子敬與曹仁對峙,如今許昌既下,曹仁西側防線危殆,必然讓出淮北,退守徐州,子敬精通兵法,必能於戰術上巧妙配合兄長。所以戰局勝敗天下走向,皆係於兄長的中路軍。”
孫策點了點頭:“公瑾有何方略可以教我?”
周瑜不假思索的答道:“許昌既下,兄長兩翼已安,可起兵直撲洛陽,如此曹操必守虎牢,隻要虎牢一日不失,兄長便一日不能傾盡全力於洛陽城下,後方的糧秣補給亦難以持久。所以虎牢破關,是中路的關鍵之處。”
孫策點了點頭:“既然如此,公瑾可代我整備軍士糧草,待明年春回地暖冰雪消融,即出兵虎牢。”
“諾!”周瑜恭敬了拜領了軍令,策馬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