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諸葛亮的諫言,孫策不禁頗為躊躇,於是看向賈詡,請教道:“文和先生以為是否應暫時緩議?”
“孔明通曉政務,所見自有其道理,在下難以評斷。”賈詡捋須道,“不過在下是個不安分的,隻能向主公諫言戰事。在取漢中一事上,在下以為主公可借由張魯謀士楊鬆之力。”
孫策聞言笑道:“楊鬆?就是那文事不通,武事不暢的蠢物?此人貪圖賄賂,愛財如命,張魯竟引為肱骨,實在匪夷所思。”
“張魯未必不知道楊鬆收受賄賂,貪圖錢財。”賈詡款款言道,“楊氏是漢中士族高門,根基深厚,楊鬆是這一代的領袖人物,張魯借五鬥米教占據漢中,要穩定政權,對楊鬆的勢力不得不有所倚重,加之如此出身的官吏,如果清白如紙,必然另有圖謀,反而更加可怕,倒是貪瀆之輩,看起來可控一些。”
孫策點頭道:“這樣看來,張魯倒也不是無能蠢笨之徒。”
“終究還是蠢材。”賈詡不屑的道,“張魯的無能蠢笨在於其政治智慧極為有限,否則不至於如今楊鬆治政,其弟楊柏掌軍,楊氏勢力深入漢中各個角落,盤根錯節,動彈不得。若論手段權謀,十個張魯也不如一個楊鬆。”
孫策心中暗自驚歎,想不到楊鬆竟然頗有政治手段,倒與自己的印象不同。
賈詡察言觀色,笑道:“主公不必如此驚訝,自古權臣即是能臣,奸相必為賢相,至於臣子擅權篡政,威逼君上,應咎於人主無能。”
孫策點了點頭,接著道:“孔明精於做事,文和巧於做局,兩位皆是謀國之言。如此倒教我難以決斷了,不知公瑾以為當如何行事?”孫策又看向周瑜。
周瑜沉吟了片刻道:“小弟以為文和先生與孔明之議皆可行。漢中為蜀中門戶,豈有不取之理,但是兵法有雲:軍士疲敝,必厥上將軍,所以暫作修整也是好的。”
孫策笑罵道:“公瑾,你這番回答同沒有回答有什麼區別,小心我治你推諉搪塞、屍位素餐之罪。”
周瑜笑道:“兄長莫急。小弟雖然以為應當休養士卒,但是不宜超過今年夏初。”
“此時距夏初至多不過三個月。”孫策笑道,“公瑾居然責我心急,依我看是你太過心急了。”
“並非小弟心急,而是小弟擔心馬騰支持不過今年冬天。”周瑜沉聲道,“馬騰一旦敗亡,曹操對漢中豈能無染指之心。漢中關係兄長進圖關中平定隴右,實在拖延不得。”
孫策問諸葛亮道:“孔明以為公瑾之議如何?”
“在下此刻若再執意暫緩,日後史書之上‘貽誤戰機’四個字委實受不得。在下自會盡力籌措糧草輜重,以供今夏戰時之需,這一節主公不必擔心。”諸葛亮苦笑道,“不過在下仍要多嘴一句,自古‘兵荒’二字相連,蜀地既遭兵火,必遇荒年,值此用兵之際,糧餉雖然緊要,但是不可不顧民窮財盡之苦。秦鑒不遠,萬望主公明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