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平三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當年四月,在孫策為父孫堅服孝剛滿一年的同時,長安城中正是一片喜慶之氣。
司徒王允與呂布等人藉天子大病初愈,百官與未央宮集合恭祝天子龍體安康的機會,在宮殿側門設下埋伏,將前來予會的董卓殺死,其後將董卓三族及其餘黨押赴市曹,盡數斬首示眾。長安百姓聞此喜訊,無不拍手稱快,如過年一般在大街小巷載歌載舞,共同慶祝董賊伏誅。董卓的屍首被號令於東市,路過的百姓無不以手擲其頭,足踐其屍。看屍的軍士將點燃的燈撚插入董卓的肚臍中為燈,因董卓肥胖脂厚,此燈光明達曙,幾日不息,百姓均稱之為“卓燈”。
獻帝聞知董卓的死訊後亦是大喜,親自設天子宴於朝堂之上,召集文武百官,酌酒稱慶。獻帝舉杯道:“朕聞人倫之大,父子為先,尊卑之殊,君臣為重。董賊罔顧天恩浩蕩,處處倒行逆施,欺壓君父,敗壞朝綱,幾年之中將朕當做是他掌中的玩物,敕賞封罰,均不由朕做主,朕日日如坐針氈,寢食難安。幸得王司徒忠勇,聯合忠臣義士,複安社稷,真是祖宗幸甚,天下幸甚。眾卿家與朕共飲此杯,慶賀國賊伏誅,社稷無憂。”
文武百官舉杯齊聲賀道:“恭喜陛下誅滅國賊,複安社稷。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酒過數巡,王允出班啟奏道:“陛下,董賊伏誅乃天大的喜事。回想初平元年,十八路州郡太守為赴國難,起兵勤王,雖不曾救陛下於水火之中,但聯軍終究克複東都洛陽,斬殺董逆叛將,大挫董賊銳氣。臣懇請陛下對當日參與勤王的各鎮太守加以封賞,一者讚其忠勇,以安其心,二者也彰顯天恩浩蕩。”
獻帝置酒於案上,深有感觸的道:“王司徒所言甚是,當時董賊把持朝政,常懷篡逆之心,朕每日心亂如焚,隻恨無人替朕分憂。朕聞得諸郡太守如此忠勇,心中甚感安慰,雖然勤王之舉未能成功,這番忠君愛國之心卻不可辜負。如此便依王司徒之言,傳朕旨意,參與勤王之各鎮太守,人人皆有封賞,若有歿於王事者,則蔭其子孫。”
王允再拜道:“陛下聖明,請陛下手書詔書,以示恩寵。”
獻帝從善如流,當即傳禦筆題寫詔書,傳詔天下,並遣使者往各州郡賜賞加封。
來江都頒旨的是當朝太傅馬日碑,孫策在城門處跪接欽使。馬日碑為官多年,心思明白,又敬孫策是忠良之後,樂得成人之美,當即便在城門處宣旨,好教江都城軍民傳揚開來。詔書中追封孫堅為車騎將軍,加封孫策為懷義校尉,襲父爵領烏程侯,。孫策按禮跪拜接旨謝恩道:“天恩浩蕩,臣孫策領旨謝恩。臣定不負聖上厚愛,盡忠報國,死而後已。”
馬日碑見孫策雖然年輕,但恭敬謙和,眉宇間英氣勃發,心中既驚且喜,將聖旨交予孫策後,便命隨從將孫策扶起,溫言撫慰道:“陛下聞知令尊文台將軍不幸殞命,心中甚感惋惜,追憶孫破虜在天下人駐足觀望之際,尤能孤軍奮戰,令藐視天下的董賊如芒在背,倉皇西竄之事,更加悲痛不已。在下來江都之前,陛下曾對在下說起:天下的忠勇之士又少了一位。”
孫策向長安的方向跪拜稱謝,感激天恩浩蕩。
馬日碑曾與孫堅在京中有一麵之緣,相交時日雖短,卻心中敬服,今日見孫策有乃父遺風,英烈之氣有過之而無不及,心下也自替老友歡喜,雖攜住孫策的手臂笑道:“文台有子如此,在天之靈定可瞑目了。”
“馬太傅過譽了,小子年輕識淺,無德無能,如何敢當太傅此番誇獎。”孫策謙遜的道,“舍下有今春新采的好茶,張子綱先生親手炮製,太傅若不嫌棄,不如同去嚐嚐。”
“在下愛茶如命,徐州張紘先生的手藝,等閑品嚐不到,在下定要用心品味一番了。”馬日碑有意提攜孫策,當即命從人讓出一匹坐騎來,與孫策並轡而行,一路上隻揀最繁華的街道走,絲毫不在乎路程的遠近。
待到了孫策的住處,孫策將馬日碑及其從者請入內堂,親自烹水煮茶。
馬日碑飲了一口孫策烹好的茶水,隻覺得清冽甘甜,餘香滿口,與自己平日所飲的茶水大有不同,再仔細品來,更是回味無窮。看到自己的幾個從者在一旁咬嚼茶葉,馬日碑苦笑著搖了搖頭道:“煮鶴焚琴,有辱斯文,可惜可惜。”接著轉向孫策問道:“伯符,此茶喚作何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