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延安時期紅色新聞采訪對記者的特殊要求
文化長廊
作者:張燁
[中圖分類號]: G21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4--01
本文所探討的紅色新聞是指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時期以宣傳自己革命理想,報道重要曆史事件為主要內容的新聞作品,包括各種通訊,消息,特寫等。然而紅色新聞畢竟不同於一般新聞。它又有其自身的特點,如來自於紅區、地區窮困偏遠、采訪難度大等等。
延安時期紅色新聞采訪對於記者素質要求很高。在延安時期的大曆史背景下,活躍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中外記者何隻萬千,為什麼大多數人一生平淡,沒有在新聞史上留下一絲痕跡,而諸如範長江、斯諾等少數卻“大浪淘沙”,成為豐碑和楷模?相同的曆史機遇,有人脫穎而出,成為名記者,有人卻終其一生,難造輝煌?盡管原因複雜,難以備述,但記者的勤奮與努力卻是極為重要的因素。
(一)適應社會發展的政治素質。
範長江的政治素質表現為強烈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思想。他早在讀書期間就立下救國大誌。從此,他一直在探索解決民族矛盾的出路。經過研究,他認為西北是抗日的大後方,經營好西北才能保證持久抗日。綏遠之行使他更加堅信自己的判斷。而當時,並沒有多少人關注西北,考察西北,將西北的現實告訴國人就更顯得緊要和必要了。範長江的政治素質還表現在對紅軍的認識上。他通過對紅軍的了解,認為紅軍也是一支抗日力量。當時國民黨汙蔑共產黨的宣傳鋪天蓋地,一直在國統區生活的範長江能有這樣的認識實屬難能可貴。所以一直視尋找救國出路為己任的他,當然會踏上考察西北,追蹤紅軍的征程。
(二)高度的新聞敏感性和深入實際采訪的作風。
新聞敏感是記者應具備的最起碼的專業素養,新聞敏感與記者的政治素質、業務素質息息相關。政治敏感可以使記者“春江水暖鴨先知”,幫助記者見微知著,正確地判斷形勢的發展,提高預見能力。斯諾的采寫過程證明了這一點。他去陝北采訪之前,蔣介石已連續五次對紅軍進行圍剿,紅軍被迫進行曠日持久的二萬五千裏長征。當時蔣介石的宣傳機構不斷造謠說:紅軍已全部消滅,紅軍領導人毛澤東、朱德已被活活打死,還誣蔑紅軍是土匪,共產黨就是共產共妻等等。這些傳言到底是真是假,僅外國人,就是中國人也幾乎全被蒙在鼓裏。記者出身的斯諾意識到破解這些謎團的重要意義和新聞價值,於是他決定暫時離開北京(斯諾當時在燕京大學任教),到陝北實地考察一番,告訴人們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