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家庭對孩子的性別教育遵循著“男孩要有男孩樣”“女孩要有女孩樣”的原則。在家長心目中,理想的男孩是勇敢的、堅強的、有競爭能力的、果斷的、有控製力的;理想的女孩則是文靜的、純潔的、漂亮的、溫柔的、順從的。
不可否認,男孩與女孩相比,具有明顯的性別差異:
男孩關注某一物體的時間比女孩短,但態度更為積極。
男孩從很小開始就不大在意別人的聲音,不管是誰,他們就是不聽別人的話。
男孩生來就喜歡挑釁和冒險,好勝心更強。
男孩從小就急躁易怒。
男孩感到壓力、要求獨立的時間更早。
……
這種差異要求家長因材施教,要根據男孩的心理特點和成長規律進行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
但現代社會是男女平等的社會,男女性別角色的差異在趨向縮小和接近。因此沒必要完全把沉著、理智、勇敢、溫柔等這些能為人類社會帶來福祉,且本該為人類兩性所共有的美好品質貼上性別的標簽。
所以,家長應學會采取合理的、適度的方式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不要嘲笑男孩子哭鼻子,不要嘲笑女孩子風風火火。隻要他們身上表現出了值得肯定的品質,都要加以鼓勵,鼓勵女孩堅強勇敢又耐心細致,教育男孩要果斷機智又溫柔體貼,使其人格得到更全麵的發展。
針對男孩教育,本書為家長們提出了培養傑出男孩的四個方向:
方向一 不要害怕男孩的調皮搗蛋,給他定的規矩越少越好
男孩一般都很調皮搗蛋。父母帶他出去玩,他總是喜歡做一些危險動作,比如登高、從高處往下跳。父母因為擔心他的安全而製止他的行為。
特別是中國父母傳統上一直要求孩子要靜,總是想辦法約束孩子的行動。在父母管教過嚴的家庭環境下長大的男孩,往往性格懦弱、沒有主見、遇事慌張。他們失去了自己的創造和想象能力,隻知道被動地去生活。如此一來,父母成了鳥籠,而孩子卻成了籠子裏的鳥兒。
其實,父母應該時時刻刻想到,我們的小男孩是遠古時期的小獵人,他們需要廣闊的空間和自由的行動,他們依靠運動、攀爬、探索、嚐試來健康地發育他們的大腦。爸爸媽媽們不要束縛他。你需要在不幹涉他的前提下盡量保護他的安全,給予男孩適當的鼓勵,讓他們打破常規,自己去發現,去創造。
方向二 男孩要“窮”著養,不要讓他生活在“溫室”裏
要把男孩培養成堅強的男子漢,一個重要的觀念是“男孩要窮著養”。作為父母一定要清楚,現在兒子受“苦”,長大後才會成為一個“富有”的人,成為真正的男子漢!
我們這裏所說的“窮”養男孩,並非是要男孩吃糠咽菜,憶苦思甜,讓男孩承受不必要的非人折磨和痛苦,而是讓父母減少對男孩的嬌生慣養、包辦代替,讓男孩從小多一些經曆、多一些鍛煉,培養他們堅韌、頑強的性格。概括起來,“窮”養男孩我們主要可從以下幾方麵來理解和把握:
第一,讓男孩過點“苦日子”。優裕的物質生活和給孩子大量的金錢,是葬送孩子的第一殺手。家長們可以給他們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環境,但絕不能給他們太過奢侈的物質享受。要不然,就把錢存起來,等兒子長大,有了正常的金錢觀後再給他也不遲。
第二,讓男孩體驗挫折感。含在嘴裏怕化,捧在手裏怕疼的愛子觀,會促使男孩意誌不堅強,心理承受力差,稍遇不順心或挫折就走極端。做為父母,就必須讓兒子遭遇“挫折”,鼓勵其克服並戰勝它。
第三,讓男孩學會獨立生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萬事包辦”,這是育人大忌。很多大學生不會做飯、不會洗衣、不會疊被,這簡直不可思議。這樣的男人能接受社會的各種挑戰嗎?能有創造力嗎?所以,父母要從男孩的童年起,就教會他獨立承擔力所能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