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大掃除時也是個鍛煉他的好機會,我們也要多注意觀察,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機會,孩子通過這些鍛煉就能在不知不覺中讓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能力提升了,他做得熟練了,速度自然也就上去了。
▲ 及時表揚孩子的進步
有的媽媽可能覺得,就像這些收拾桌子、整理床鋪等小事情,催促孩子、訓斥孩子他還不做呢,再表揚他他不是就要尾巴翹上天了嗎?其實不然,孩子都願意得到我們的稱讚。而且,如果我們表揚他做得又快又好,那麼第二次他再做時,無論是質量還是速度都會有更大的提高。
所以我們要轉換一下思路,不要反複地催促孩子要他快,而是在他做完一件事時去表揚他“啊,你做得真快啊!真好”,或者稱讚他“呀!你能收拾得這樣幹淨了,值得表揚”。這樣的說法會使孩子感到開心,他就能做得更好,我們也自然不會越來越生氣,可謂一舉多得。當然,我們的表揚一定是要實事求是的,不能為了鼓勵他而去虛假地誇獎他。
12. 快點,快點啊!--媽媽別用“快點”妨礙孩子的獨立
一般來說,我們這種總是催促“快點”的說法經常會出現在孩子早上起床或者他要出門時。很多媽媽都將這些時候稱為是“最忙亂”的時刻,因為起床、出門前的時間都很短暫,但要做的事情卻又有很多,起床、穿衣、刷牙、洗臉、整理床鋪……這一係列的事情都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否則就會耽誤出門的時間;而到了出門前,整理衣帽、檢查要帶的東西、穿好鞋子……眼看著要出門了,這些基本的事情也必須要盡量完成,否則就會影響上學或將要做的事情。
所以,遇到這樣的時刻,我們總是不自覺地就去催促孩子:“快點!你倒是快點啊!”我們總是覺得他的動作很慢,也總是擔心他做不好,我們的催促就像是一個又一個的提示牌,可以說孩子“永遠”也忘不了東西,因為我們會在催促中提醒他。
學校組織同學們去春遊,頭一天放學時,老師提醒大家:“明天早上一定要早起,大家6:30要到學校門口集合。”童童一聽要去春遊,自然興奮不已,晚上很晚了他還睡不著覺。
結果第二天早上,他起不來了。媽媽從5:30開始叫他起床,一直叫到6:00他才勉強爬起來。接著,媽媽又不停地催促他:
“快換衣服啊!”
“牙膏擠好了,快刷牙、洗臉!”
“蛋糕在桌子上,快吃兩口。”
“你水壺裝好了嗎?沒有?快點倒水!”
“看看看看,都6:15了!”
“哎,你那鞋帶,鞋帶沒係好!”
“我說你快點行不行,真的要趕不上了啊!”
……
當然,媽媽隻是這麼說罷了,童童還是趕上了學校的集合時間。坐在學校的包車上,童童和自己的夥伴們吹起了牛皮。
“我今天6:00才起,可你們看我,6:25就到了,快吧?我媽把什麼都想好了,倒是省了我不少事。不過,她就是嘮叨了些,她要是不這麼催我,我可能比這還快。”
我們的催促,會讓孩子不再動腦子去思考,所以童童才覺得“省事”。而我們的催促也剝奪了他自己決定的權利,他就像是小木偶,我們則是他的操縱人,我們的催促就是操縱線。如果我們不放開那些“操縱線”,孩子永遠都不可能自己動起來,他自然就會變得磨蹭。
▲ 別讓孩子形成依賴心理
我們的催促雖然看似是在提醒孩子不要遺忘什麼東西,不要忘做什麼事情。可事實上,我們這種總是告訴他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做法,卻會導致他形成一種依賴心。他會認為:“反正媽媽都會替我想著,我就算再磨蹭,媽媽也能幫我考慮周全。”就像童童這樣,他覺得媽媽為他想得周全,省了他不少事。
可事實上,雖然現在看似省事了,但將來呢?我們不可能一直都幫他這樣“省事”,將來他也必須要自己為自己“省事”。所以,我們該好好衡量一下我們這些催促的作用與價值了。我們要慢慢地減少像童童媽媽這樣的催促,應該提醒孩子自己考慮好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