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我真的快不起來啊!--發現孩子“慢”的深層原因(1)(1 / 3)

孩子為什麼會拖拖拉拉?為什麼就算受到了我們的責罵,他也依舊保持一種“龜速”?孩子的磨蹭隻不過是他的一種不良習慣,我們需要更深一層去挖掘他慢的真正原因,然後再將這些原因“各個擊破”,以幫他逐漸“快”起來。

1. 反正有人安排,我不管了!--媽媽不要包辦、越俎代庖

我們人人都喜歡一種舒適的環境,喜歡盡情享受,更樂得有人幫我們做事。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全家上下都會圍著他轉,既然可以享受這種毫不費力就擁有的“幸福”,孩子當然願意“坐享其成”。

於是,我們對他照顧有加,使他不知不覺中就變得“飯來張口”;我們對他疼愛有加,不願意讓小小的他受累,因此什麼事都要替他做好。當然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我們看不慣他做不好、做不對的樣子,一時心急便替他做了。

麵對這樣的情況,孩子的內心自然就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反正媽媽都替我安排好了,我就不用管了!”

每天早上,穿衣、洗臉、刷牙、吃飯、穿鞋、背書包、戴帽子,這樣一個全套的“動作流程”全都是媽媽幫著清清完成的,他根本不用操心,也不用動手。直到清清已經上5年級了,這套“動作”依然是由媽媽代勞,他享受得心安理得。

可是有一天,媽媽生病了,早上沒起來,清清隻得自己幹。但他哪裏做過呢?不是衣服袖子“找”不到、穿不好,就是鞋帶係不上。可清清自己卻不知道著急,他以為媽媽平常在半小時內能給他做完,他自己也行。結果,那天上學清清遲到了一整節課。回到家,他對著媽媽好一陣埋怨,媽媽也因此而陷入了深思……

清清的媽媽的確也該好好想一想了,如果再繼續這樣下去,清清就不僅僅是做事拖拉了,他個人能力的發展也會受到影響。因此,要孩子快起來,我們首先就要從不包辦代替開始。

▲ 把做事的主動權交還給孩子

穿衣是每個人必須要學會的,吃飯也總該要自己吃,想要什麼東西應該自己去拿,自己的書本、玩具用過了要自己去收拾……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有許多許多,這些事都該是他自己主動去完成的,我們不能讓他成為被動接受者。

我們要將做事的主動權交還給孩子,我們該注意到孩子的年齡特點,當孩子具備足夠的能力時,我們要能引導他自己去做一些事情。比如穿衣,最開始孩子往往會找不到衣服的前後,袖子穿不進去,或者褲腿穿錯了,雖然他會狀況百出,但我們要慢慢訓練他。要讓他主動去做這些事,並逐漸形成習慣。

▲ 要保持一定的耐心

這裏所說的耐心包括兩方麵,一方麵是要求我們對孩子耐心,要慢慢地教他學會做所有事;另一方麵則是我們要對自己有耐心,要能抑製住自己想要上去幫忙的欲望。

畢竟,孩子學習做事也是需要時間與過程的,他不可能一下子都學會,也不可能立刻就做得駕輕就熟。我們要耐下性子來,一遍一遍地教他,正所謂“熟能生巧”。當他自己慢慢學會穿衣、吃飯、收拾東西、整理房間等等事情之後,他自然就能快起來了。

而這個過程對我們的耐心也是一種考驗,我們要忍受孩子不斷出錯的情況,要忍受他一遍遍做不好的情況。此時我們要收起自己的急性子,要允許孩子做不好,允許他慢。這時我們可以采取一種比較法,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比較他現在的做法與以前的做法,如果他現在做事比之前快了,也比之前做得好了,那麼我們就要表揚他,並鼓勵他再接再厲。

▲ 要注意不能走極端

在改變包辦這個習慣時,我們可能很容易就走了以下幾種極端:

第一,“不包辦代替就是撒手不管”,抱有這樣想法的媽媽,放手的速度就太快了,這會讓孩子完全沒有適應的過程。他的內心就會因此而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他會覺得所有的事情都非常難,他也會認為自己非常笨。當孩子有了挫敗感,他不但快不起來,反而會變得更加拖拉。

我們放手的速度要慢一些,一邊教孩子做事,一邊放手讓他去做,同時還要及時給予幫助。我們要讓孩子逐漸從不會做、做得慢過渡到會做、做得快。

第二,“你必須自己做,不然沒人同情你”,我們何必要用這樣嚴肅的態度呢?我們不過是想要孩子學會自理,能利索做事罷了。我們冰冷的態度會給孩子的內心帶來傷害。

所以,即便是要孩子自己做事,我們也要盡量保持一種溫柔的態度,要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的愛,感受到我們對他的支持與鼓勵。當他有了進步之後,我們還要及時給予他表揚,這樣也能激發起他的自信心與好勝心。

第三,“不管什麼時候你都必須自己做”,這樣的認知就太絕對了。我們也要學會特殊情況特殊處理,比如孩子的朋友來做客,我們不讓他招待客人卻非要他一定把自己的襪子洗幹淨,這不僅會讓孩子感到尷尬,同時也是對小客人的一種不尊重。我們完全可以要他先放著,等過後再做。

在一些十分緊要的關頭下,我們就要適當放寬要求,孩子可以練習的時間有許多,不一定非要占用那些重要的時刻,否則孩子在將來做事時可能也會沒有主次之分。不過,如果是孩子故意搗亂,故意拖延,那我們就要嚴肅起來,對他進行批評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