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教代替言教,是最有效的家教。無為而治的家教,是最理想的家教。這裏的“無為”實際上是“大為”——無須太多幹涉孩子,隻需要樹立榜樣。父母的主要任務是在外努力工作,為人正派有美德;敬業愛家,回家常與孩子交流,關心孩子,事事用行動說話。孩子耳濡目染之下,也會加緊學習,不需要督促。孩子隻要能夠坐下來,靜下心,學進去,定會發現知識的奧妙,產生對知識的興趣。有了興趣,學習就不再是枯燥的事情,越學越自信,越學越有成就感。一旦學習成為他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長就會非常省心。

1.明智的父親,重在立榜樣

當今是經濟社會,長期出門在外的父親很多,孩子經常在看似完整實則缺損的家庭中生活。孩子小時候,夫妻感情默契,對孩子影響不大。隨著年齡的增長,有的孩子會表現出叛逆的一麵。

同一件事,在母親麵前是一種表現,在父親麵前就會是另一種表現,如果兩個人都在還會有第三種表現,這就是孩子。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家家不同,其中,父親的做法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表現。

體貼的丈夫,如果能夠理解妻子的不易,越是身在遠方,就越是想方設法給予妻子極大的關心和支持,聆聽妻子的傾訴,給予妻子最大的安慰。如果爸爸能讓孩子感受到,在爸爸心目中媽媽的地位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孩子對媽媽的態度直接影響著爸爸的心情,孩子就不會故意調皮,故意讓媽媽傷心。

王老師是一個擇校班的班主任。這個班的學生,吃穿用度普遍比較講究,但是,上課心神不定,放學到處遊蕩的學生較多。調查發現,其中有幾個孩子是同病相憐,他們的家庭實質上已經名存實亡。看看調查的結果:

孫皓的媽媽說:“他爸爸整天不著家,我天天在家給他伺候孩子。現在孩子大了,和他爸一樣,不讓我說話,我一說話,就說我嘮叨。我不嘮叨,咱們誰也別管誰。我有我的朋友,也需要交往,我的身體也需要保健,每周安排兩次健身。孩子都這麼大了,讓他自己管自己吧,我給他的錢肯定夠他花。”

張銘的媽媽說:“從上初三開始,學校開家長會,孩子就不告訴我了。鄰居問我為什麼不去,我才知道。回來問孩子,他說我太胖,隻會給他丟人,所以不讓我去。”說著,眼淚掉下來了。

“他說,他喜歡他爸,可是他的爸爸在鐵路上施工,半年不回來一次,什麼都不管。現在孩子放學也不回來,晚上也不見他學習,我一說話就嫌嘮叨,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

後來,由於這個孩子屢次違反校紀,屢教不改,學校要給予警告處分,並通知家長,這時候,父親才露麵了。老師和這位父親深入交流後,父親留下來和孩子一起生活,在之後的一個月時間裏,孩子每天按時上下學,晚上在家裏寫作業,生活特別規律。爸爸感覺孩子挺好的,外地的工作一直在催,自己不能總待在家裏,所以,告別了老師和孩子,返回了工地。不到一個月,孩子又恢複原狀了。

見此情形,王老師又給孩子的爸爸通電話。這位父親言談中透著諸多的無奈。他說,“孩子小時候特別聰明,上小學的時候,成績很好,我當時對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可是到初二,孩子越來越叛逆,母子倆到了敵對的地步,孩子根本不聽她的。我常年在外,媽媽沒辦法了就給我打電話,我不管多忙都得先處理他們的事。對他的媽媽,我要求很低,隻要照顧好孩子就行,現在她把工作都辭了,就剩這點兒事,她都做不好,很令人失望。”

不幸的孩子,媽媽和爸爸各執一詞,孩子尊重爸爸,但爸爸不在身邊,孩子不聽媽媽的話,媽媽每天都得照顧他。爸爸很無奈,媽媽很難做,孩子很委屈。

但是,男主外,女主內,孩子優秀的家庭是很多的。一般情況是,如果孩子出現了問題,家庭一定有問題。這讓王老師想起上一屆的李毅同學。

李毅的爸爸是搞電力工程的,在全國各地建電廠。每次回家探親,他都會到學校了解孩子的情況。他的孩子每次大考都是年級第一,其他方麵也相當優秀。在一次家長會上,王老師請他介紹經驗。作為一個成功的父親,他帶著強烈的責任心,毫無保留地談了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受到了其他家長的好評。

他說:“孩子能有現在的成績,應該歸功於孩子的媽媽。我常年出門在外,孩子的日常生活全由媽媽照顧。不過,我就是人在外麵,閑下來的時候,想得最多的還是這個孩子。孩子大了,有一段時間不見,相互之間的話題就少了,感情上就會疏遠。你天天想著他,他能感覺到。我沒事就給孩子通個電話,有空就回來。

“男孩子,就得管,就得父親管,當媽媽的雖然親,有時候管不了。孩子就是孩子,‘恩情不如怕情大’。同一件事,我在家就沒事,我不在家,他就給媽媽出難題,這怎麼行呢?

“後來,我給他立了個規矩,我在家的時候,你怎麼著都行,媽媽有什麼不對,都可以說,你心情不好的時候還可以衝我發脾氣。但是,隻要我不在家,你就得聽媽媽的,對與不對都是為了你好。她是個女人,而且是你的媽媽,你一個大小夥子,回到家裏,隻有幫媽媽的分兒,沒有挑毛病的分兒。如果我在外麵打拚,你在學校不好好學習,你就對不起你媽,更對不起我。

“我給他講,一個男人,必須準備承擔責任,肩上的擔子太輕,說話就沒有分量,可是,你隻要想挑重擔,就得先長本事。

“這個孩子很有責任感,我不在家的時候,什麼事都幫著媽媽幹。學習上的事,他媽媽管不了,但是,孩子的一日三餐都搭配著做,也很不容易,互相體諒吧。”

多麼明智的父親,他雖然不能經常在家,但是,對家庭關係已經進行了科學的定調,“一個男人,必須準備承擔責任,在學校好好學習,在家裏幫助媽媽”,有這樣的前提條件,孩子能不優秀嗎?何況,爸爸經常給孩子打電話,有時間就回家,媽媽和孩子都生活在幸福之中,相互之間還在乎朝朝暮暮嗎?所以,父親不在家,孩子也很幸福。

可是孫皓和張明,他們的媽媽為什麼有那麼大的怨氣,為什麼母子之間有那麼多的摩擦,除了孩子的原因,媽媽的原因,也應該有爸爸的責任。

一個人帶孩子,對孩子的約束不可能麵麵俱到,有的孩子自製力很差,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就會增多。媽媽既要唱白臉,又要唱紅臉,母子關係就會時好時壞。另外,父親常年在外,家庭關係處理不好,對孩子對媽媽都會造成情感空洞,導致感情用事。

爸爸應該堅信,世上最真摯的愛莫過於母愛,母親對孩子是無私的。如果父親堅定地告訴孩子,尊重媽媽,接受媽媽的培養,不聽媽媽的話早晚會吃虧,孩子就會認真考慮媽媽的建議。

用心的父親,如果能夠正確引導孩子,把孩子的思想和體能用在正事上來,孩子就不會經常給媽媽出難題。

比如,孩子長高了,就要力所能及地減輕媽媽的體力勞動,幫媽媽擦地板、收拾廚間、倒垃圾、晾衣服,等等。

孩子總是為媽媽著想,幫助媽媽做事,母子之間怎麼會產生摩擦呢?孩子的精力是旺盛的,隻要身心健康,沒有內耗,幫媽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不但不會耽誤學習,還會促進孩子提高效率。

明智的父親還會經常把媽媽對孩子的肯定傳遞給孩子,讓孩子更感激媽媽。爸爸雖在外地,但經常交流,即使不談學習,或者把學習放在最後過問,隻要孩子聰明懂事,就不會甘心落後。

感情是相互的,有如此用心的爸爸,媽媽也會教育孩子尊重爸爸,體諒爸爸的辛苦。孩子也會明白,隻有努力學習,才能對得起父母。所謂品學兼優、德才兼備,品和德是第一位的。隻要孩子品德好,不愁學習不努力。

相反,如果爸爸對媽媽的輕視和不滿在孩子麵前流露出來,那麼,孩子對媽媽的輕視,就會一發不可收拾。這與家長尊重老師的道理是一樣的。要想讓孩子尊重老師,緊跟老師學習,家長必須以身作則教導孩子尊重老師。如果家長對老師有一點不尊重的情緒,孩子對老師的態度就會大打折扣。

由此,我想起了英國的教育家洛克三百多年前對於導師的精辟論述,當今社會同樣需要借鑒:

“被父母或別人輕視的人,你是不能希望你的兒子對他有一點點尊重的。假如你覺得他應該受到輕視,那你就是選錯人了;假如你對他表示了一點點輕視,他是不會逃脫你兒子的輕視的。結果,無論導師本身具有多大價值,無論導師對於職務具有多大能力,但在兒童的心目中一切都完了,此後對他也不會再有任何好處了。”(傅任敢譯)

對孩子而言,出門在外的爸爸如何對待與其朝夕相處的媽媽很重要。假如爸爸對媽媽表示了一點點輕視,那她便不會逃脫兒子的輕視。結果,在孩子的心目中一切都完了。

所以,要讓孩子把聰明用在正事上,父親的作用不容忽視。夫妻雙方對孩子的培養應該成為家庭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孩子的成長期,容不得一時半會兒的疏忽。聰明的孩子,更需要明智的爸爸用心把握。

但是,換位思考一下,如果媽媽為了孩子的成長能夠做一位高明的母親,孩子給她的回報,可能會出乎意料。

我們可以通過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同父異母弟弟馬克出的一本半自傳小說——《從內羅畢到深圳》來看看奧巴馬的母親是一位多麼偉大的媽媽。

馬克在書中透露,父親老奧巴馬曾毆打過他和媽媽,他不記得父親做過什麼好事。馬克心中的家庭暴力狂,卻在奧巴馬總統母親那裏成了一位“好父親”。

還在奧巴馬幼年時,父親就拋棄了他們母子,但母親並沒有心存積怨,讓奧巴馬去仇恨這個父親;相反,奧巴馬的母親竭盡所能,在兒子的心中描繪出一個積極向上的好父親形象。所有的男孩要成長,都要向他的父親學習。身在單親家庭的奧巴馬,正因為心中存有對父親的美好想象,所以生活中不“缺”父親。可以說奧巴馬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母親的教育。

如果媽媽們能夠修養自身,用自己的寬容和智慧去教育孩子,我們的孩子也許可以更健康地成長。為了孩子,也為了自己,無論是媽媽還是爸爸,隻要有一個人真正為孩子著想,對孩子負責,孩子就會受益終生。

教子心經

● 同一件事,孩子在母親麵前是一種表現,在父親麵前就會是另一種表現,如果兩個人都在還會有第三種表現,這就是孩子。體貼的父親,如果能夠理解媽媽的不易,在意媽媽的感受,給予媽媽關心和支持,孩子故意調皮的行為就會有所收斂。

● 如果孩子能為媽媽著想,幫助媽媽做事,母子之間就會減少摩擦。孩子的精力是旺盛的,隻要身心健康,沒有內耗,幫媽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不但不會耽誤學習,還會促進孩子提高效率。因為“他越是關心別人,他的心就越是開朗和聰明”。

● 丈夫輕視妻子,不懂事的兒子就會輕視媽媽,對兒子對媽媽都沒有任何好處。丈夫尊重妻子,妻子會更自信,自信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不竭動力。自信的媽媽最終會成為教子成功的媽媽,這個父親才是成功的父親。

狀元寶典:心態淡定不計得失,父子彼此信任

——2010年重慶高考理科狀元:劉子源(總分696)

“心態一定要好,不要過多計較得失。”劉子源最大的優點就是淡定,不會計較一次成與敗。例如高三期間的一次考試中,他最拿手的數學隻得了一百零幾分。拿到成績時,他心裏很不是滋味,但很快就不把這次成績當回事了。

親子關係上,父親把他當成好朋友,彼此信任。“我相信我的兒子,他需要我幫助時,會告訴我。”正是父親與兒子之間的那份信任和默契,讓他們無話不談。高考前夕,兒子突然說有點累,父子倆就跑到動物園去閑逛,隻是閑聊,沒談學習,半天下來,劉子源的精神狀態又飽滿如初。

作為“狀元爸爸”,他的父親說出了秘訣:首先,家庭氛圍要和睦,即使家長喜歡打麻將、喝酒,也不能在孩子在家時進行;其次,家長和孩子之間一定要平等對話,做朋友;第三,對孩子的事情不要過分幹涉,特別是感情問題,不要武斷打壓;第四,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經常聊天散步挺好。

2.多一分感恩,多一分力量

從孩子懂事起,我就特別注意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孩子不記得他小時候兩邊的親人們多麼愛他,也不知道長輩們是怎麼嗬護他成長的。媽媽,有責任一點一滴地將這些告訴孩子,一來教育孩子不能忘記長輩的恩情,要重視親情,尊重長輩,知恩圖報;二來,孩子心中的親人越多,幸福指數就會越高。如果他懂得尊重長輩,孝敬長輩,長輩會更喜歡他、欣賞他。他得到的掌聲越多,表現就越優秀,因為他站在了被欣賞的舞台上,所以,更自信,更快樂。

我記得,兒子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就開始調皮了。到了期末,經過考試評先,然後放假,孩子一反往常放假時的喜悅,灰溜溜地回來了。因為,他嚐到了上學以來第一次沒有被評為“三好學生”的滋味。他知道,表哥表姐們都很優秀,春節相聚,大家都要相互交流的。

我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但卻一句話都沒有說。經過幾天的思考,我決定向老人求助。很快就要回老家過春節,一家三口已經一個學期沒有回過老家了,祖孫相見一定備感親切,如果能借助爺爺的威信,效果一定不錯。

出行前,我在電話裏向爺爺介紹了孩子近期的表現,也談了自己的想法。老人就是老人,有求必應,過程和結果都比我想象的好很多。

七天長假,祖孫二人一起打牌,一起去村委會值班,一起看魚池,一起爬山。雖然到現在我也不知道兩人談了些什麼,但是,開學後,孩子不再故意調皮了,學習更用心了,寫字更工整了。正是由於孩子從小對爺爺的感恩和尊重,爺爺的教育才會發揮很好的作用。同樣的問題,換一個人處理,效果就會不同。

孩子13歲時,我患肌纖維質炎,大姨過來幫助料理家務。由於大姨家的哥哥姐姐都在重點大學和重點中學,孩子們小時候在家長會上頒發的“教子有方”獎狀一直在大姨家的相框中保存,孩子特別崇拜大姨,大姨也總能抓住機會和孩子交流。

一次,孩子放學後來到廚房主動幫大姨幹活,就聽大姨小聲跟他說:“你媽身體不好,你也長高了,以後,到家裏多幹些力氣活,上樓的時候幫媽媽多提些東西,這樣才是孝順的孩子。”

就這一句話,孩子記在了心裏,隻要和我一起上樓,總要拎上所有的東西。實在拿不了了,就加快步伐,再回來接一趟。

每個假期,孩子都要到姥姥家、奶奶家、阿姨家住上幾天,每次回來之後都有進步,可以感覺到孩子更懂事了,更體諒父母了,更愛勞動了。

孩子心目中敬重的人越多,給他幫助的人就會越多,他受教育的機會也越多。如果孩子與父母之間發生了誤會,每個親人都可以幫助排解。

記得小時候,父親經常給我們講“傳喜不傳憂”,意思是說,對自己的孩子,在談到自己的親人時,高興的事多說,偶然的不愉快不說,唯有如此,孩子們才能被更多的親情所包圍。這樣的孩子才是幸福的,家族才會興旺。這應該成為家族文化。傳喜不傳憂,講講孩子小時候被親人們嗬護著成長的故事,既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加深孩子與長輩們之間的感情,同時,孩子也會沉浸在幸福之中。讓孩子生長在愛的享受與付出的良性循環之中,他的精神家園會更美好。

我喜歡孩子,珍愛友情。我也經常和孩子談到叔叔阿姨們的敬業精神,以及他們的無私、仁愛和睿智。孩子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欣賞每一個人的優秀品質,從而學會了尊重,懂得了向他們學習。叔叔阿姨們也一直關心著孩子的成長,長輩們的欣賞和鼓勵是孩子奮鬥的不懈動力。

我也經常給孩子講,老師教過那麼多學生,想不比較都很難。老師對學生說教,都是希望學生更優秀,學生應該珍惜。“好為人師”,是老師的職業特點造成的,其中也體現著老師的職業道德。做老師的,都想揚學生所長,補學生所短。如果學生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來接受老師的教育,會受益無窮。

三人行,必有我師。我相信,感恩之心是孩子快樂的源泉,不論何時何地,多一分感恩,就會多一分力量。相反,如果孩子從小到大都不懂得感恩,就很容易陷入僵局。

張威是一個個性十足、我行我素的孩子。他的父母都在大學任教,他上高中的時候,父母分別評上了教授和副教授,可謂事業有成。可是,孩子上初中的時候成績就開始下滑,父母都以工作為重,沒有太多的時間在細微之處照顧孩子。另外,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母的觀點是,自己從農村考入大學,沒有讓父母操心,靠的是自己的本事,如果孩子自己爭氣,也不用大人費心。所以,他們一直堅持讓孩子自由發展。

可是,現在的孩子,物質條件優越,上進的動力不足,每天和同學們在一起吃飯、唱歌、上網,玩得不亦樂乎。父母有時也提醒孩子,考學靠自己,考上什麼樣的學校就上什麼學校,不要後悔。最後,按張威的中考成績,隻能上普通高中。本來父母沒有多想,孩子也沒有提任何要求,高中開學報到,一切正常。但是,上學後孩子發現,初中的許多同學,有的靠自己的成績,有的靠父母出的擇校費都步入了省重點中學,而他卻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上學的心氣一下子全沒了。可是父母有言在先,他很難張口。他每天悶悶不樂,開始和那些沒有考上高中的孩子聯係,和他們在一起玩可以找到自信。從此,他晚上去歌廳、網吧,白天昏昏欲睡。老師找他談話,他心裏極不平衡,認為自己隻不過是沒考好才來到這裏,對老師的關心不但不感激,反而表現出極大的逆反心理。

後來,因為他問題頻發,老師不得不與家長聯係。家長沒有辦法,隻好答應給他轉學。可是,從普通中學轉入重點中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個學期後,家長告訴老師,不轉了。之後,孩子一句話都不和父母講,老師找他談話也一言不發。老師認為,這個時候,如果讓孩子最尊敬的親屬出麵,讓孩子充分釋放一下不愉快的心情,借第三者之口緩解親子之間的關係,應該是一個可行的辦法。可是當老師把這個建議提供給媽媽的時候,媽媽犯難了,因為找不到這樣一個人,孩子誰都不服。

老師問:“他的爺爺奶奶呢?”

“都在農村,他不會聽他們的。”

“姥姥姥爺呢?”

“他們叫不到跟前去。”

“那麼,叔叔姨姨呢?”

“別提了。”

總之,在直係和旁係血親之中,除了媽媽爸爸之外,找不到孩子尊敬的對象,沒有人能幫上忙。高中三年,張威就在和父母的較量中混日子。

我一直在想,每個人都應該是有根的,雖然孩子是獨生子女,但是,周邊還是會有親人的。這種血濃於水的感情,都是寶貴的財富。不管這些親人有多大年紀,不管他們從事什麼職業,每個人都會有自己最出色的一麵。孩子畢竟是兩個家庭的後代,長輩們肯定都疼愛這個孩子,如果媽媽經常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讓孩子知道大家多麼親他寵他,並且把長輩的奮鬥史講給孩子聽,孩子就會敬重他們,關鍵時刻就可以發揮作用。在高中這個特殊的時段,父母和孩子已經成為矛盾的對立麵,第三人的出現,可以把親情重新連接在一起。記得,王老師的兒子和媽媽叫板,母子二人各執己見。姥姥說:“你小時候得病了,隻要你一哭,媽媽準哭,急得姥爺舅舅姨媽都圍著你轉。現在大了,怎麼還讓媽媽著急呢?這世界上,就是媽媽,不肯把兒子帶到錯路上去!”

同樣一句話,不同的人來講就有不同的分量,尤其是孩子敬重的人。如果一家三口成了一個孤立的細胞,孩子也會很孤單。也許將來孩子會明白過來,但是浪費的時光不會再回來。

獨生子女時代到來之後,孩子周邊的親人越來越少了。媽媽要有博愛之心,用愛心激發愛心,用親情傳遞親情,給孩子營造一個愛的世界。多一分親情就會多一分力量,感恩教育需要父母完成。

教子心經

● 孩子心中的親人越多,幸福指數就會越高,他懂得尊重長輩、孝敬長輩,長輩會更喜歡他、欣賞他,他得到的掌聲越多,個人表現就會更優秀,因為他站在了被欣賞的舞台上,心情愉快,自信心強。這種付出和收獲的過程,就是幸福的傳遞過程。

● 孩子心目中敬重的人越多,給他幫助的人就會越多,他受教育的機會也越多。哪怕孩子與父母之間發生了誤會,也有人幫助排解。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得到來自多方麵的關心與幫助。經常給孩子講一講他的成長故事,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加深親人之間的感情。

● 孩子的心目中存有親情和感激,生活是幸福的。讓孩子生長在愛的享受與付出的輪回之中,他的精神家園會更美好。

● 讓孩子懂得感恩,懂得尊重長輩,敬重長輩,孩子的親人越多,幸福指數越高。

3.蘭老師的經驗,借養花來教子

蘭老師出身教育世家,對學校教育有獨到的見解,和學生的關係非常融洽,深受曆屆學生的尊敬。但是,對兒子的成長,她的指導卻很不及時。

她的兒子很聰明,但是上初中後,玩心不減,考試成績一直不理想。於是,蘭老師開始重視對兒子的管理。

媽媽身為老師,深知簡單的說教很難解決問題,所以她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精心設計了一個心理教程。雖然隻有40天,但收效極佳。下麵是她跟我分析的情況。

兒子從小就喜歡養小動物,由於沒有時間管理,就改為養花。花布滿了蘭老師家的各個角落,也給了蘭老師很多啟發。

蘭老師買來三棵百合的幼苗,分別種在三個造型精美、做工精致的小花盆裏。大家共同期待著幼苗一天天長大,每天早上都要看一看是否長出了嫩芽。每天下午放學後,媽媽都要和孩子一起看看是否需要澆水,澆水的時候也總是小心翼翼,生怕碰折了葉子。媽媽對花的珍愛,堪比孩子。

一個月過去了,其中一棵長出了花骨朵。

“終於要開花了!”孩子特別興奮。

又過了兩天,一朵淺粉的百合含苞待放。

又過了兩天,另一棵乳黃色的百合也吐出了花蕊。鮮花盛開,大家都過來觀賞,聞一聞它的香氣,賞一賞它的芳容。

然而第三棵沒有一點開花的跡象,仔細觀察,頂端不再長葉芽,露出來的一點兒花骨朵又萎縮了。

“媽媽,它不開花,扔了算了!”

“再等等吧!”

又過了兩天,花一直沒開,媽媽也一直沒扔。

“媽媽,還放著它幹什麼呀?占著地方!”

“它隻是一棵花,不開花,就扔掉,媽媽就會傷心的,如果它是媽媽養了十幾年的兒子呢?”

孩子陷入了沉思……

“我們同樣給它澆水、施肥,它就是不開花!你不喜歡它,媽媽也一樣!

“這棵花是令人失望,扔了也不可惜。不過它讓媽媽聯想到自己的學生,有時候,媽媽為了他們,都顧不上管你,可是有的學生就是不理解,他們不懂得時間的寶貴,不懂得珍愛自己,如果等他們成人之後,發現自己和這棵花一樣一事無成,對自己、對家庭、對老師、對社會無以回報,會不會後悔呀?

“兒子,你的老師們和媽媽一樣,都在關注著你的成長,老師對學生沒有親疏之分,隻是有些學生的表現讓老師很欣慰,老師就會表現得很高興;有些學生的表現讓老師很失望,老師在糾正的過程中學生不理解,老師難免會不高興。其實,這也正是老師強烈責任心的表現。

“老師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學生,老師也希望學生有所回報,而這種回報,在學生時期,就是好好學習,走向社會之後,就是有能力孝敬父母,奉獻社會,實現自我價值。老師的價值就是成就學生,學生的成績就是對老師的回報。

“越是不好好學習的學生,老師付出的勞動越多,因為老師深知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知識,他們不願意放棄任何一名學生。在義務教育普及的時代,連中學都上不好的人,很難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學生的父母把孩子從繈褓中一點點養大,不指望得到回報是不可能的。隻是父母舍不得給孩子製造太大的壓力而已!但是,如果孩子自己不思進取,心裏沒有父母,不考慮如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和草木有什麼不同?

“所以,每個孩子都應該有感恩之心,社會和家庭為我們創造了這麼好的學習條件,就應該認真學習,學知識,學做人。隻有堅定學習的信念,才能抵製不良誘惑的幹擾,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取得優良的學習成績,充實自己,以優異的成績回報老師,回報父母,將來回報社會。

“百合,汲取著養料,沐浴著陽光,卻一朵花也不開,最終會被丟棄;學生,衣食無憂,享受著優良的教育資源,卻不學無術,將來會被同學們落下。

“兒子,初中是人生的黃金期,明年你就會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時不我待,媽媽就看你的表現了。”

媽媽語重心長,兒子句句用心聆聽。再加上這段時間以來,蘭老師時時刻刻用花提醒他,外鬆內緊,一點一滴地影響孩子,孩子學習的主動性逐漸增強,學習成績也逐步提高。

現在的孩子,隻要用心,初中的知識沒有學不會的,做老師的媽媽管好了自己的孩子,就會有精力培養更多的孩子。

蘭老師教育學生善於研究過程與方法,重視學生的心理體驗,教育兒子也不進行簡單的說教,而是精心設計心理教程,觸動孩子的心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

教子心經

● 媽媽要讓孩子知道,老師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學生,老師也希望學生有所回報。這種回報,在學生時期,就是好好學習;走向社會之後,就是成功的人生,比如孝敬父母、奉獻社會、實現自我價值。老師的價值就是成就學生,學生的成績就是對老師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