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推動全麵深化改革破冰起航(2 / 2)

回應期盼順民意

印江自治縣堅持把解決發展中存在的症結問題、瓶頸問題和人民群眾關心關注、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作為重要改革內容,通過解決問題回應群眾關切和期盼。

建立幹部實績檔案明確選人用人“風向標”。圍繞“不唯分、不唯票、不唯GDP、不唯年齡”的選拔幹部新思路新方法,積極探索“五選、五不選、五比選”的用人導向。

建立風險評估機製降低重大決策風險。全麵推行重大決策、重大項目、重大改革、重大規劃建設風險評估機製,製定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實施辦法和風險評估工作責任追究辦法。在縣政務服務中心設立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窗,派工作人員進駐,負責風險評估的谘詢、指導、初審和備案工作,推進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程序化、規範化、法製化。

成立第三方調解機構化解醫療糾紛。針對醫患糾紛越演越烈,醫患關係日趨緊張問題,成立醫療糾紛第三方人民調解委員會,建立醫療專家庫和法律專家庫,落實辦公陣地建設,抽調專門人員進駐開展工作。今年以來,全縣醫患糾紛與往年同期相比減少了32%。

職能轉變增效能

印江自治縣始終堅持把深化改革作為提高工作效能和加快工作節奏的助推器和催化劑。

推進鄉鎮體製機製轉型升級。在17個鄉鎮成立規劃委員會,統一指導、協調、監督鄉鎮規劃管理工作,推進鄉鎮建設從“無序”向“有序”轉變。實行“區辦合一”,將新寨鄉小雲、黔溪等5個村和朗溪鎮大堯、張家等4個村劃歸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管轄。

推進政府機構改革提升行政效能。以規範機構設置為關鍵,本著“相對合理”的原則,做到部分機構與職能的調整既符合上級要求,又滿足政府工作的實際需要,將政府原來涉及的35個工作部門精簡優化為24個,形成主體明確、層級清晰、具體量化的崗位職責,增強政府執行力。

推進社區“網格化”服務群眾零距離。創新社區服務管理體製,按照“地域相鄰、人員相熟、構成相似”的原則以及區域麵積和人口密度,把位於縣城區的城南、城中、城北3個社區,科學劃分為20個網格。整合資源在每一個網格區域內設立網格辦公室,組建“一格八員”服務管理團隊,實現社區“網格化”服務,極大地提高了社區的辦事效率。

開辟致富新路徑

印江自治縣始終注重以改革促民生,統籌均衡配置城鄉資源,創新低保、扶貧、醫療管理和服務體係,不斷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質量和效益。

探索“兩項製度”銜接完善民生之依。17個鄉鎮各明確1個試點村,以精準扶貧貧困戶建檔立卡審批數據為標準,對扶貧和低保兩項製度銜接對象戶致貧原因進行分析,明確幫扶主體、責任單位和責任人,製定幫扶措施,建立“政府引導、農民為主、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工作機製,從縣財政扶貧資金中專門安排每村15萬元的“兩項製度”銜接專項資金。

推進“產田林水”改製築牢民生之本。對農村荒山、荒水、荒地、荒灘“四荒”資源進行整合,采取轉包、入股、租賃等多種形式進行利用,針對性注入專項資金,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培育與建設。開展第二輪農村集體土地承包檔案清理,完善承包經營權登記內容、程序及信息化係統,建立承包經營權登記、變更、注銷等製度,每個鄉鎮完成對1個試點村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推進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製度改革。製定《改革造林投入方案》和《縣造林補貼方案》。對各類小型水利工程開展分類清理,造冊登記,核定資產數量,頒發部分產權證及土地使用證。

實施“兩種保險”統管力保民生之需。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為主體,整合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實行城鄉居民醫療保障製度,成立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委員會。建立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疾病救助製度。城鎮居民參加醫保的籌資工作統一改為跨年度籌資,方式為一年一籌,籌資個人繳費標準相同,政府補助及縣級配套資金標準相同。(作者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委書記 責任編輯/張 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