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用改革精神推動德江發展(1 / 2)

用改革精神推動德江發展

科學發展 推動跨越 同步小康

作者:張珍強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後,德江縣圍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麵深化改革戰略部署和省委、市委全麵深化改革要求,以市委全麵深化改革36項行動計劃為準繩,本著“戰略、需求、問題”三個導向,認真策劃,深入調研,大膽探索,立足突破,順利完成2014年全麵深化改革工作確定的11個方麵43個小項目標任務。

以城市建設經營的“德江模式”引領改革

改革,最本質的要求就是創新。德江抓住省委、省政府將德江作為黔東北樞紐中心城市的定位,以土地財政撬動城市建設資金,通過“政府牢牢掌握土地一級市場、開發利用二級市場”的運作方式,在遵循科學發展的基礎上,由政府負責完善開發區路、水、電、訊、網、景、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後,再將土地以招拍掛方式轉讓,為城市建設挖到第一桶金。

通過BT(建設-移交)、BOT(建設-經營-轉讓)、PPP(公共部門-私人企業-合作)模式成功實施了縣一中、縣職中整體搬遷、建成貴州信息工程職業學院等重大民生項目,完善了城市功能和市政設施。以城市商業廣告經營權為條件,將城區公交車停靠站、人行道護欄等承包給投資商修建,探索將城南新區公園和部分街道的衛生、安全等公共服務外包,減少政府管理成本,達到最佳效果。

城市建設的快速推進和城市經營的良性運作,使德江縣城區麵積和人口在短期內得到迅速增長,三年時間縣城麵積從10平方公裏拓展到18平方公裏,人口從不到10萬增加到17萬。今年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等11個國家部委相關專家領導到德江召開小城鎮建設示範試點座談會,標誌著德江城鎮化戰略迎來又一個春天。

以農旅一體化發展的“德江樣板”實踐改革

全麵深化改革,建成全麵小康社會,農民增收是核心。近年來,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多,造成農村勞動力缺失,大量田地撂荒,土地產出率嚴重下滑。為破解這一困境,該縣選定距縣城近、交通條件好、土地資源豐富的高家灣村作為試點,整合新農村建設、黨建扶貧、三個萬元工程、鄉村旅遊和農村集中建房等項目資源,統籌調度。以村民委員會為主體,成立土地流轉合作社,打破土地四至邊界,整合土地資源,承包給公司企業或種養殖大戶統一經營,先後引進貴州風彩大地、旺江公司等四家企業入駐高家灣,按照“中國土家民族文化村”定位發展目標,投入5.6億元,圍繞“休閑、觀光、科普、體驗”等山地農業綜合體,對園區內的高效農業、觀光農業、生態農莊、兒童樂園、休閑會議中心和風情水寨進行“整體包裝”,建成一個“年年有節、季季有花、月月有果、天天有客,藍天白雲、炊煙嫋嫋”的美麗鄉村。

今年,高家灣村民憑借“土地流轉金、打工酬金、入股分紅股金”“三金”收入,人均純收入可達到10000元以上,成為全市十大星級園區之一,有望進入全省現代農業園區前5名。農業園區實現了山區農業汗水式增長到多元化增長的跨越,開啟了山地現代農業的新河,帶動建成泉口萬畝草場生態畜牧園區、合興萬畝白茶產業園等20餘個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加快了德江以“烤煙、天麻、核桃、茶葉、畜牧業”等為主導產業的“五大特色產業帶”快速發展,成效初顯。

以農村金融試點的“德江經驗”推動改革

當前,困擾“三農問題”的核心還是融資難。對此,德江抓住中央關於推進農村金融改革發展機遇,先行先試、大膽創新,利用農民手中耕地、林地和農村房屋宅基地等資產,在煎茶鎮、複興鎮率先啟動“三權”(土地經營權、房屋和宅基地產權、林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目前,通過“三權抵押”模式,累計發放貸款2.2億餘元,發展“省級農業示範園”3個,注冊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384個,發展養殖專業大戶983戶,建立養殖示範小區36個、養殖示範園區3個、優質肉羊生產基地15個,種植茶葉3.56萬畝、天麻42萬平米、烤煙5.81萬畝。“三權”抵押貸款模式被省銀監局總結提煉為破解融資難的“德江經驗”,已上報國家銀監會,擬在全國推廣。

同時,德江縣以企業法人的人品、產品、抵押品和電表、水表、財務報表作為主要考核依據,以“三品三表”信用信息平台管理,根據得分將企業信用等級分為優良中差,並授予相應的貸款額度。今年,全縣以企業“三品三表”獲信用貸款1.4億元,培育壯大16家中小型企業。副省長劉遠坤在全省農村金融和產權製度改革試驗工作現場會上評價:“德江縣從農村金融改革破題,著力解決產業發展資金從哪裏來的問題,在探索農村三權抵押貸款、企業三品三表信息考核融資工作方麵邁出了可喜的步伐,填補了貴州省第五輪農村改革試驗選題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