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再塑新形象
當代視線
作者:嶽振
以增長減速、結構調整、創新驅動為主要特征的趨勢性變化,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粗放發展方式支撐的高速增長舊常態不可逆回。新常態包含著對傳統發展方式的反思,以及在經濟預期中的憂患意識。其所蘊含的政策建議是,摒棄許多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傳統觀念、措施,發展策略更能體現市場規律、符合人類長遠利益。
2014年12月召開的貴州省經濟工作會議,就如何適應新常態作出了全麵部署,全麵勾勒了貴州經濟新景象。對貴州來講,發展還是主要任務。立足貴州正處於後發趕超、全麵小康重要階段這個基本省情來認識新常態下的貴州經濟,有兩個關鍵特征,一是確保增長要適當快、不失速,二是保持動力、活力不衰竭。
確保經濟不失速
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新常態下,快速、高效發展,信心很關鍵。貴州省經濟總量不斷增大,是發展信心帶來的成績,同時也為繼續更好更快發展提供支撐。增強信心的一個前提,是對貴州經濟發展實際的充分、正確認識,不盲目樂觀也不消極怠慢。
根據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的判斷,貴州經濟發展實際可從兩個方麵看,一是“總量邁上台階、增速平穩較快、位次持續靠前”,二是“經濟下行壓力大,投資增長、結構調整任務十分艱巨、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多、財政收入放緩、保持社會和諧穩定任務繁重”。根據這個判斷,觀察貴州經濟趨勢,可以選擇兩個視角。
第一是從表象與實質角度看發展態勢。表象上,貴州經濟的困難不少,比如宏觀經濟下行帶給貴州趕超壓力大、投資增長任務重、基層政府為保證發展速度導致負債嚴重以及市場活力欠缺、創新不足、人才匱乏等等;從發展的內部實質上看,貴州經濟也在發生許多積極的變化,發展方式、經濟結構、發展動力、發展質量都正在朝著更加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方向邁進,特別是“兩條底線”的發展思維,為貴州經濟增長從觀念與方式上樹立了正確導向。
在“慢”下來的宏觀經濟形勢下,貴州強調的還是要“快”,也即“確保經濟不失速”,這裏有製度建設、科技創新、新興產業等動力支撐;同時,把“杜絕在生態環境上欠新賬”以及多還生態“舊賬”提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顯著高度,綠色發展已是貴州新常態。
從發展方式的變化來看,注重效率提升、生態保護、走多元化產業道路的理念與具體措施,在貴州已被幹部群眾熟知,比如園區建設的集中化、便捷化以及功能定位的精準化,都有效率、效益和環保的考慮;從結構調整方麵看,更加注重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的平衡協調發展,保稅區建設、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等,為補齊出口短板開鑿了渠道,產業結構調整更加注重“新”這個要素,以大數據產業為重點的電子信息業、大健康醫藥產業、以文化旅遊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遵循山地經濟規律的現代高效農業、新型建築業和建材產業,這“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是貴州跨越發展的新希望所在。
第二是從穩定與突破角度看政策重點。2014年,穩中求進是經濟工作總基調。國家層麵,穩是經濟發展的重心。貴州的情況也一樣,克服內外部不利因素,保持經濟增長的相對較快速度,各項政策的總體目標是維持經濟不減速、不下滑,是為貴州的“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以及“運行平穩”等是2014年貴州經濟的特征。
進入2015年,“穩”依然重要,但可能應更加偏重“進”,其原因是,全麵深化改革進入關鍵之年,各項改革需要取得實質性突破,要看改革開放、法治民生等有多大新進展,貴州經濟總量的“萬億目標”能否在“十二五”末期實現,要看2015年“進”了多少。
新常態下,各領域的大變革是大勢所趨。成功的改革,就是經濟發展的新起點。在貴州,行政審批、價格機製、企業體製以及政府考核等,都有較大的改革動作,並將繼續深化各領域改革,為釋放市場活力打下長足基礎。
全省經濟工作會議對“穩”和“進”的內涵有明確闡述。“穩”的重點要放在穩住經濟運行上,確保增長、就業、物價不出現大的波動,確保金融不出現區域性風險;“進”的重點要放在調整經濟結構和深化改革開放上,確保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創新驅動發展取得新成效。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各地區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經濟發展目標”,“有的地區可以高一些,有的地區可以低一些”,對發展速度的考評,不搞“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