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時評

嚴厲懲處的尺度不鬆

近期又一位副國級高官的最終落馬,再次彰顯黨中央強力反腐的堅定決心和堅強意誌。對一個個腐敗案所揭露的令人觸目驚心的事實反複警醒我們,必須始終保持反腐的高壓態勢,必須始終保持對腐敗嚴厲懲處的尺度不鬆。

如何做到始終保持嚴厲懲處的尺度不鬆?其一,澄清模糊認識,強化“嚴”的觀念。當前腐敗現象依然時有發生,有人仍然不收手,繼續頂風作案,反腐形勢依然嚴峻,鬥爭依然激烈。在此形勢下,如果我們心懷慈悲,放鬆的懲處尺度可能就成為對腐敗分子的放縱,對此必須有清醒認識。通過嚴懲,讓腐敗分子承擔政治、經濟上的高昂代價,達到有效遏製貪欲的目的。

其二,完善法律條款,統一懲處標準。從宏觀上說,要著眼於形成一套全方位的懲罰體係,進一步加強懲治製度建設,建立健全腐敗案件及時揭露、發現、查處機製。從微觀上說,為方便辦案人員科學判斷,準確把握懲處尺度,更好地發揮法律的懲戒功能,要對刑法等相關法律的一些寬泛條款進一步修改完善,重點是為懲治腐敗統一標準、規範程序,能具體的盡量具體,能量化的盡量量化。

其三,加強監督檢查,嚴懲執法犯法。將“文明執法”泛濫成“人情化”執法,特別是為一己私利放鬆對腐敗的懲處尺度,勢必使法律法規對腐敗失去應有的威懾作用。所以,對執法隊伍,一方麵要加強教育引導,使他們真正成為嚴守憲法和法律,自覺接受黨內外群眾監督,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誘惑、管得住小節,彰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堅定捍衛者;另一方麵要加強監督檢查,對“明裏製定規則,暗裏破壞規則;明裏遵循規則,暗裏踐踏規則”者,嚴懲不貸。特別是對於那些打招呼幹預紀檢、司法的領導幹部,應該及時進行法紀處理,並公之於眾,以儆效尤,為始終保持嚴厲懲處腐敗的尺度不鬆提供可靠保障。(作者:王金龍 來源:2014年1月5日《學習時報》)

反思外灘踩踏事件

原本相聚狂歡的人們,在瞬間成了彼此的“殺手”。跨年之夜,發生在上海外灘的擁擠踩踏事件,讓人震驚痛心。

在災難發生後,遇難者名單相繼公布,這是善後處置的重要一步。及時的信息公開,也能減少公眾對傷亡數字的狐疑,主動接受生命的拷問和輿論的監督。所以,在災難無法挽回以後,公布遇難者名單,應成為一項基本要求。

此外,還要調查原因、嚴肅追責、正確反思,才能避免所謂的踩踏健忘症,防止類似悲劇再次重演。

踩踏事故該如何反思?公共安全專家稱,當人員密集到一定程度,哪怕是踩了一下鞋子,都可能誘發踩踏事故,造成嚴重傷亡。所以,要避免樂極生悲的慘劇,關鍵是要防止遠超負荷的人流被置於險境中。

上海警方等有關部門對事故直接誘因的調查、對“撒錢”“搶位”等傳言的回應,對還原事實真相、解答公眾疑惑確有必要。但從已掌握的情況看,事故隱患在此前就已形成,處在事故核心區的人可能已經遇難,完整的真相也很難還原。因此,追問為何這麼多人聚集卻沒有有效的預警分流措施,為何出現險情後缺乏有效的應急處置手段,可能是更重要的。

很多人對國外公共活動場所如臨大敵、護欄林立的景象印象深刻,也對災難之下人們的逃生故事記憶猶新。現代城市人員密集、係統複雜,安全生態其實是很脆弱的,公共管理的任務非常繁重。國外一些地方,甚至發達國家和地區,也發生過嚴重的踩踏傷亡事故。關鍵要吸取教訓,正確反思,真正從製度上建立起生命防護網。(作者:鐵永功 來源:2015年1月3日《京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