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作為促進農村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突破口抓緊抓好
本刊特稿
作者:納傑
黨的十八大指出:“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三步走”的重要戰略目標。實現這一目標,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民,希望和突破在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必須把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作為推動農業產業化的重要內容和破解“三農”難題的重要載體,選擇試點先行,集中力量突破,同時建立激勵機製,逐步推廣完善,促進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從而帶動農民致富、統籌城鄉發展,努力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一、把握規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發展催生農民專業合作社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全國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讓廣大農民邁過溫飽奔向小康。十三屆全會以來,隨著國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入推進,工業化、城市化發展進程加快,“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格局開始形成,城市對農產品的需求日益擴大。土地家庭承包經營作為我國農村的一項基本製度,充分體現和保障了農民的生存和發展權益,但在傳統的家庭經營模式與廣闊的市場需求不相適應之際,旨在提高農民和土地經營組織化程度,增強農產品市場供給保障能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驅動下,以各類農產品和服務為主體的合作社就在廣大農村先後出現。2007年7月1日,國家製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正式施行,農業部、財政部、工商總局相繼製定一係列相關的管理製度和辦法,促進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
文山作為邊疆民族貧困地區,雖然發展起步晚,經濟相對滯後,但農業產業化發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各縣(市)先後建成了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社,到2012年7月,全州有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組織1046個,其中,有農民專業合作社547個,注冊資金56347萬元,實有入社農戶58059戶,帶動農戶戶。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增強了農民的商品意識和市場意識,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帶動了農民增加收入。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全州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戶人均純收入4412元,比全州農民人均純收入高1.42個百分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載體。
二、提高認識,深化對建設農民專業
合作社重要意義的認識
農民合作社在建國後就產生,不僅中國有,在發達的工業化、現代化西方國家也早已存在,並且還有旺盛的生命力。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出現,是我國深化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農業農村發展規律階段性特征的反映。邊疆民族貧困地區要加快發展,必須以敏銳的眼光來觀察、敏捷的思維來思考,不斷深化對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社重要意義的認識,切實把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放在發展高原特色農業、推動農業實現跨越發展的重要位置來謀劃。
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一是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在農村的豐富和完善。國家農村實行第二輪土地承包,強調要保持政策長期不變,近年來實施的集體林權製度改革,把集體林山林權益以戶為單位落實到各個具體的家庭,這種農村土地、林地權益分配到戶與產業化發展、市場化需求的連接,迫切需要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民對土地、林地經營的組織化程度。二是注重發展方式,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的重要內容。傳統的一家一戶生產經營,難以滿足城市化對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的需求,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社,有利於把分散的農村人力資源、土地和林地資源整合起來,對農業生產資料投入和農產品銷售實行統購統銷,可降低生產投入成本、提高加工增值收益,有效聯接龍頭企業或市場,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三是破解“三農”難題,促進“三化”協調發展的有效載體。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有利於培育和引進農業龍頭企業,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入企業就業,進入城鎮農產品經營市場就業,使農民從種植、養殖業轉向加工業,從農村進入城鎮或城市,從農業進入到非農產業,逐步實現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增收,推動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和城鎮化協調發展。四是推動扶貧開發創新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有利於廣大農村培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推動農村扶貧由“輸血型”轉變為“造血型”,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目標的實現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三、多措並舉,大力推動農民專業
合作社持續快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