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大碩士開米粉店,單親媽獨創“契約”教子經(2 / 2)

兒子決定在北京開一家家鄉的米粉店。最後,兒子想到了常德牛肉米粉。米粉是南方人的一種主食,從某種程度上可以和北方的麵條對應。而我的家鄉常德,正是把米粉當做每天早餐主食。常德的大街小巷都充滿了這樣的米粉店:十幾張桌椅,五六個小燉鍋,鍋中,湯水翻滾,牛肉飄香。煮粉的水、牛肉湯頭、始終保持著小小的沸騰,香料的多層次味道、牛油的醇味、湯頭的鮮味、辣椒的香味、牛肉的肉味,俱在慢火熬製中盤旋蒸騰,糾纏不休。若有客人進店,一碗千呼萬喚的米粉在滾水中沸騰一二,澆上湯頭、牛頭油碼,撒上幾撮香蔥,滴上數滴香油,抹上一二胡椒粉,紅、白、綠三色交融,實在是人生一大享受。更重要的是,常德米粉的準備工作主要在前期,牛肉、牛骨湯需要提前約十小時熬製好。而等到真正操作的時候,從煮粉到出餐,全部過程不超過30秒。長時間的熬製,複雜的配料,是中餐的靈魂與哲學,但極快的出餐速度,又使得這種食物在某種程度上具備了標準化操作的可能性。

兒子最終下了決定。從2014年2月份開始籌備,回到常德,走街串巷地吃遍了常德的每一家米粉店,一天吃一碗是享受,一天吃十碗則是噩夢,兒子的一位合夥人和我開玩笑說,吃米粉已經吃得菊花冒火。最後,兒子選了一家口味最正宗的米粉店,經曆了拜師、學藝一係列的過程,又進行了標準化提煉,買了一把小秤在無數個夜晚裏麵一小勺一小勺地稱量每一種中草藥、配料的分量,又通過常德餐飲協會邀請到當地最有名的幾家米粉店的主廚品嚐,最後才製作出這幾張配方。

2月中旬回到北京,開始找門麵,走遍了北京城,最終蝸居在了金台夕照的環球金融中心。再把相關手續的時間算上,4月4日正式營業。這個速度應該是神速了,因為為了這件事情,已經搭上了大學所有的積蓄。“伏牛堂”是兒子一個小小的試驗平台。這家店裏,不設服務員,他們有三個垃圾桶,顧客用完餐,自己收碗,將垃圾按照殘湯、塑料碗、筷子紙屑的順序分類好。作為一起履行環保責任的獎勵,店主則回饋一份水果。這個試驗對兒子而言,意義十分重大,他希望探索一種店鋪和顧客雙贏的模式來做這件事情:一方麵通過垃圾分類保護了環境,一方麵顧客享受了餐後水果,而店鋪則節約了人工。

或者未來這家店能夠像美國的快餐店一樣,本來需要四個人來運轉,最後隻需要一個人、兩個人就能搞定。節省出來的成本,用於提高員工待遇,為員工提供培訓、職業發展,如果能夠形成模式,或許餐飲業會慢慢吸引來更多的大學生,做米粉成為一種藝術,餐飲業也會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行業吧。

這是兒子的一個小小的不靠譜但又靠譜的心願。我問兒子,有沒有想過事情失敗了會怎樣。兒子想了想,從這家餐館開業的第一天起,或許對我自己而言,我就已經成功了吧。我覺得,外在的東西,沒有可以再爭取,不難,難得是打破自己內心的條條框框。兒子選擇踏實做一件事,這就是他的人生追求,這種平實讓我們母子幸福。

責編/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