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愛孩子,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過度的關心和愛就是一種錯愛了,隻會令孩子感到窒息、壓抑,甚至因此而變得軟弱、依賴、自私自利。
媽媽之所以對孩子愛得沒有了原則,是因為她們一廂情願地認為:孩子還小,什麼事都做不好,所以對孩子的關心就要周全到位。殊不知,這也許並不是孩子們所希望的。
如今,孩子在衣食無憂的情況下,最渴望的是擁有一定的自由、理解和信任。對孩子愛得過分,愛得無原則,超過了理智,培養出來的孩子就會自私、依賴,也難以有什麼出息。調查表明,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孩子,通常都是那些備受嗬護、成績較好的孩子。其原因就在於這些孩子長期處於太多的“應該”裏,失去了“我想”、“我要”的權利。激烈的競爭、媽媽的期望和老師的關注,也讓他們經常處於一種極度緊張的狀態下,心理壓力也會日益增大。在這種壓抑、緊張、封閉的氛圍中生活,孩子也容易產生焦慮、厭惡等否定情緒,因此也經常出現媽媽的關愛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回應的事情。
其實,媽媽在愛孩子的過程中,也要把握好限度,懂得適當放手,適當讓孩子經曆挫折。這樣,才更容易培養出堅強、獨立的孩子來。
金女士為了鍛煉兒子梁嘉興,在兒子上大班時就不接送了。孩子在上二年級時的一天中午快放學時,天氣突降暴雨,金女士實在不忍就想去接兒子。可是金女士到學校後並沒接到兒子,當到家後發現兒子已經自己跑回來了。當媽媽心疼地說他為什麼不等媽媽時,兒子卻說:“爸爸媽媽什麼時候接過我呀!”金女士一時無語。
鄰居們總誇嘉興自理能力強,當爸媽不在家時,他總是能自己完成作業,然後鎖好門,一個人在家睡也不害怕。嘉興升高中時,實驗操作滿分,體育考試滿分,讓金女士很開心。有時當別人誇嘉興時,嘉興也總說是媽媽的功勞,他理解了媽媽為什麼不像別的家長一樣“愛”他了。
媽媽應該明白,愛孩子不等於為他包辦一切。如果孩子在生活、學習中真的遇到困難,媽媽給予恰當的幫助和適當的愛才最有效果。過分地、無微不至地照顧已可以獨立生活的孩子,隻會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萎縮了。這樣做的結果是:孩子長大後單純幼稚,社會適應能力差,缺乏社會責任感,不會管理自己,更不會照顧和關心別人。這樣的孩子,即使遇到困難和挫折也難以適應,嚴重時甚至會出現心理疾病,成為社會的負擔。
完美媽媽課堂啟示:
啟示一:“愛孩子”≠“溺愛孩子”
對孩子過度的愛也會成為一種對孩子的傷害。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必須要經曆一些磨難,然後才能讓身心得到鍛煉,健康成長。如果媽媽把磨難和體驗全部省略了,一切都替孩子包辦,看上去孩子是順利了、舒適了,可結果孩子卻變得軟弱、膽怯、無能。相信所有的媽媽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長為這樣的狀態,那就切記:愛不等於溺愛。
啟示二:該碰的“釘子”要讓孩子碰
孩子初來人世,單純幼稚,如果媽媽事事都替他安排得天衣無縫,孩子就不會對這個世界產生真正的了解,將來也很可能會碰大釘子。那麼在遇到困難時,也往往不知所措。
相反,如果媽媽能在生活中為孩子設置一些困難,鼓勵他們自己想辦法去解決,會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意誌等,都能得到鍛煉和增強。孩子在日後遇到困難時,也能自己處理和解決。
啟示三: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