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嘮叨似乎是大多數媽媽的通病,而對此媽媽們給出的道理是:我是因為愛你才嘮叨你。如果我不愛你,我才懶得管你呢!隻可惜,這種非凡的“關愛”並不被孩子們認可。這不僅降低了媽媽的“權威性”,還可能激發孩子的抵觸情緒:你越嘮叨我越和你對著幹!
嘮叨似乎是母親的天性,但嘮叨過度也會適得其反,讓孩子產生敵對情緒。媽媽一嘮叨,一些孩子的態度是勉強屈從;而更多的則是陽奉陰違,或聽而不聞,或幹脆故意逆著你的要求而動。
林淘一提起媽媽,就一肚子的不滿:“我媽媽太嘮叨了!一件事老是重複好幾次,什麼事都不放心。我和同學出去玩,她要交代好幾遍,什麼不要跟別人說話,路上要小心,晚上一定早點回來……煩都煩死了,好像我還是三歲小孩子似的!”
而媽媽對林淘的不“領情”也很傷心,並因此也會在林淘麵前“嘮叨”:“你真沒良心,我還不是為你好嗎?怕你出事!”
為何孩子對媽媽的嘮叨不買賬?主要在於媽媽的嘮叨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媽媽的嘮叨常是擔心、提醒、數落、批評,擺出的是一副居高臨下的父母心態;傳遞的是不信任、不滿意的情感。這種表現肯定會讓處於第二加速發展期、自以為已經長大的孩子十分反感。如果媽媽認識不到這些,就容易和孩子之間產生隔閡,甚至無法很好地交流。
愛嘮叨不僅是家庭教育中的問題,更反映出媽媽是否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自由和對孩子獨立人格的承認問題。許多媽媽無視孩子正在長大的事實,將“在媽媽眼裏,孩子永遠是孩子”這樣論斷一廂情願地當成科學論斷。認為隻有通過“講”來強化,孩子才能聽得進去。然而這樣的結果,卻不能讓孩子變得“聽話”,也不能幫助孩子變得更優秀。
完美媽媽課堂啟示:
啟示一:良好的溝通是最好的教育
媽媽想與青春期孩子保持良好的頭溝通,就要放棄“權威”的思想,平等地對待孩子,並管住自己的嘴,不該說時就不要說。當發現孩子有不當的地方,可以提出意見與之協商;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可以給予孩子提醒和引導。切忌在孩子拒絕接受媽媽的話時,讓談話式的協商變成嘮叨,甚至是辱罵、暴力。
啟示二:就事論事,不扯太遠
孩子犯錯時,媽媽切忌翻舊賬,把孩子所有的“不是”都扯出來數落一遍,對孩子進行口誅筆伐。這隻會讓孩子更加反感。
媽媽要注意,一定要就事論事,不要動不動就“你什麼時候這個事情沒做好,那個事情沒完成”,大有把孩子的種種“惡行”全部數落一遍的氣勢。這種做法要不得。
啟示三:犯一次錯批評一次
當孩子出現錯誤或不當行為時,媽媽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隻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也不要簡單地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媽媽手記
媽媽出於愛而嘮叨孩子,希望孩子變得優秀。但結果卻適得其反,嘮叨容易引起孩子反感,甚至產生逆反心理。所以,媽媽在教育孩子時要講求方法技巧,少嘮叨、多傾聽,遇到問題與孩子保持平等的姿態交流,少用嘮叨、指責、批評的教育方式。隻有把握好分寸,才能讓孩子更“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