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的變革
商業觀察
作者:喬嘉
從人事結構的角度看,中國的基金管理行業在麵臨一個以合夥製為核心,雇傭製為其服務的新格局。
有不少美國思想家正在闡述這樣一個概念:權力淡化(Power Decay)。因為權力對掌握它的人而言並非總是積極的,掌權的人通常會因權力的增長而受到越來越多的束縛。
在傳統的權力模式下,人們盡力攀爬組織中的權力階梯,隻有到了頂層才可能以頂層設計視角從上至下對組織施加改變或影響。在這種製度下,一個小組織也會像數學中的分形概念一樣,無窮無盡地將金字塔式的權力模式複製下去。中國的基金管理業就曾帶有這種特征。而權力的扁平化模式正在挑戰這種架構,並帶來讓行業煥然一新的極高效率。
過去的可愛和可笑
在中國資本市場上,大盤一度是那麼重要。大盤漲大家都賺錢,大盤跌就隻有很少的投資者可以不賠錢,零星幾個靠運氣、關係或者極其罕見能力的人在逆境中獲利。正因為如此,才有“中國股市是政策市”的流行說法。
2008年前,整個中國資本市場好像隻有股票市場,而股票市場好像隻有兩種賺錢模式:做莊和跟莊。一個“莊”字充分體現了當時市場參與者對頂層建築的迷信。人們似乎總活在一個擁有至高無上的統治者的金融集權世界裏。相信股票大盤背後有政府的意願,每隻股票背後都有資金雄厚而且非常神秘的莊家。
這可能真的是事實,也可能是子虛烏有。但他們的存在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國股市曾經集體單純地迷信這個概念。
當大家麵對著不到1000個上市公司做出各種猜想甚至是近似於陰謀論的推理時,我們就要盡可能地去接近這群人,所以我們不能相信自己的投資能力,這無異於被巫術所統治。
而打敗巫術的力量是科學,或者說是效率的提升。過去六年裏,中國資本市場剛剛經曆了一個效率提升的偉大變革。今天,由於大數據概念的普及、編程成本的“民工化”和製度透明度的提升,中國基金管理業孕育著內部結構的重大變化。
眼下,中國股市從數量上正走向一個極為豐富的結構發展時代。如果一切順利,A股將很快達到3000個上市公司的規模。之後如果IPO注冊製度全麵貫徹,中國股市會在三年內達到5000個上市公司的規模。更重要的是,新上市公司將會以非傳統國有企業為主。
請注意,這裏提到的非傳統國有企業並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的民營企業。國有和民營共同存在的混合經營製企業應該是這次變革中的最大贏家。這些企業不僅會帶來更多的新盈利模式和管理方法,也會把更豐富多彩的經濟社會通過債券和股票市場帶給投資者更不同的機會。
在2009年,我們看到一隻股票的走勢後可能會發問:“現在市場裏有哪些股票的走勢是和它相同或類似的?”然後用肉眼一個個翻閱1000隻股票來粗略判斷,之後再對篩選後的近百隻股票進行細致的比較。最後我們可能會換幾個時間點,再次選擇出和這隻股票關聯係數比較高的幾隻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