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5 房地產難言反轉(2 / 2)

有機構預測2015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麵積預計增長5%左右。在2014年的最後一天,北京公積金政策做出放鬆調整,即購買麵積在90平方米(含)以下的首套自住住房,貸款最高額度上調為120萬元。

相關機構認為,今年房地產年投資同比增幅約在10%左右。10%的增幅意味著增速略有放緩,其原因是由於經濟保持低位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增幅放緩,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也因此受到製約;而增長的動力來自2015年作為保障住房“十二五”計劃完成年,計劃完成難度不大,但隨著“棚改房”開工目標有所提高,保障房的投資仍將保持穩步增長。

在土地市場,1-2月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麵積2773萬平方米,同比大跌31.7%,2014年底這一數字為同比下跌14%;土地成交價款699億元,同降30.2%。購地麵積的持續下降製約了今年房屋的新開工麵積,此外今年房企資金壓力總體仍偏大,新開工量和複工量也受到不小牽製。

在價格上,隨著限購限貸政策陸續退出,開發商去庫存速度加快,使得房價止跌反彈的動力逐漸增強。資深地產評論員黃立衝對《英才》記者表示,“今年一線城市可能會重新出現上漲行情,三、四線城市實際上已經供求失衡,資金推動起不到太大的效果,‘鬼城’和‘鬼區’會越來越多。”

“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將會呈現一個趨穩的新常態,但部分二線城市和絕大部分三、四線城市則會長期停滯不前,需要很長時間來調整”一位不願具名的銀行高管對《英才》記者稱,“減價跑量回籠資金可能會成為今後開發商的常用手段。”

轉型並購是主旋律

伴隨著投資增速和開工量的下跌,2015年對於國內開發商的壓力主要來自於融資與庫存。降杠杆與輕資產、布局重劃、產業拓展、模式切換成為擺在中國開發商麵前的四條路徑戲。

2014年7月21日,綠地集團與申通地鐵、上海建工等滬上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由綠地牽頭組成聯合體在全國多地開展地鐵投資開發業務;同時綠地也極力加大海外業務的比例,根據綠地集團董事長張玉良的預測,2015年集團海外業務收入將達400億,除此之外,綠地還計劃加大金融領域的布局以及和互聯網的融合。

相比綠地的多元化,恒大的戰略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目前恒大業務除了房地產,還包括飲用水、農牧業、能源、傳媒、娛樂、體育、美容整形等多個行業。

老牌上市房地產公司華業地產(600240.SH)也離房地產越來越遠,今年初的公告顯示華業地產擬購捷爾醫療100%的股權,交易完成後公司將在開展原主營業務的同時,新增醫藥商業和醫療服務業務。

但在黃立衝看來,2015年房地產金融仍舊難以從泥淖中脫身,“當前不管是行業還是物業的增速都無法支持一個較高的回報率,因此對於房地產基金來說不會出現太多機遇。REITs今年也不會成為熱點,因為REITs需要的土壤和立法問題都沒有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