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月子裏的嬰兒護理(3)(2 / 3)

其實家長的擔心是多餘的,新生兒骨骼有其特點:骨膜比較厚,骨皮質薄且較軟。骨折時多不連同骨膜一起折斷,骨折斷端雖會刺破骨膜而錯位,但至少仍有一側骨膜保持原來的連續性。新骨沿骨膜生長,10天後愈合的新骨仍然是直的。而刺出骨膜外的骨尖會逐漸被吸收。

所以,新生兒產傷骨折一般不需特殊處理。鎖骨骨折不需要任何繃帶固定,生活護理時輕搬輕抱,避免壓迫傷處或牽動患肢,7~10天即可痊愈。上臂骨折(肱骨幹骨折)可用壓舌板(小竹片)綁直或用繃帶等物固定於軀幹。大腿(股骨幹)骨折用小木片(夾板)綁直或作懸吊牽引。兩周左右可愈合。

隻要孩子活動自如、不痛,家長就不必驚慌,因兒童在骨發育過程中的塑形能力定能使畸形得到矯正。一般一年後再照x照片檢查幾乎完全正常。

造成新生兒產傷骨折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產婦產道強烈收縮擠壓,或助產時強力牽拉所致。因此助產技術輕巧,產婦能配合用力當可避免骨折。但當胎兒生命危急,迫使醫生急於搶救,而產婦又缺乏分娩經驗,有時發生骨折是很難避免的。

新生兒發熱的處理方法

發熱對於新生兒來說是常見症狀,許多疾病都可以引起發熱。由於新生兒在生理上有許多特殊之處,所以父母不要隨便給孩子服藥。例如給新生兒服用退燒藥,有時會出現周身青紫、貧血、便血、吐血等症狀,嚴重的甚至死亡。這是吃了退燒藥,造成凝血機製障礙而引起的。

新生兒發燒後最簡便而又行之有效的辦法是物理降溫法。新生兒體溫在38℃以下時,一般不需要處理,隻要多喂些水就可以。如果在38~39℃之間,可將繈褓打開,將包裹孩子的衣物抖一抖散去熱量,然後給孩子蓋上較薄些的衣物,使孩子的皮膚散去過多熱量;也可以讓孩子的頭枕一個冷水袋來降溫。對於39℃以上高熱患兒,可用75%的酒精加入一半水,用紗布蘸著擦頸部、腋下、大腿根部及四肢等處,高熱會很快降下來。在降溫過程中要注意,體溫一開始下降,就要馬上停止降溫措施,以免矯枉過正出現低體溫。在夏季降溫過程中要注意給孩子飲水,白開水或糖水均可以,這是因為孩子在發熱的過程中,要消耗掉一定的水分,因此要給予及時的補充。這裏所介紹的是降溫的辦法,還要請醫生檢查孩子發熱的原因,進行治療。

“馬牙”不需要處理

在新生兒牙齦邊緣或上齶上,常可見到一些黃白色芝麻大小的疙瘩。這是由於上皮細胞堆積或由於粘液腺瀦留腫脹而引起的,俗稱“馬牙”,屬正常現象,幾個星期後可自行消失。千萬不要用針挑或用布擦“馬牙”,以免擦破感染。

新生兒肝炎綜合症

新生兒肝炎綜合症是一種以持續的黃疸、血清膽紅素增高、肝或肝脾腫大及肝功能不正常為主的疾病症候群的總稱。是由多種致病因素引起的,其主要病因是病毒感染。除乙型肝炎病毒之外,其他多種病毒均可以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從而使胎兒的肝髒致病。並連累其他髒器器官。除了病毒感染外,多種細菌感染、部分先天性代謝缺陷疾病的肝髒病變、肝內外的膽道閉鎖及膽汁粘稠綜合症所致的肝髒損害等,均屬於新生兒肝炎綜合症範圍。

新生兒發病的初期表現為黃疽顯現,起病緩慢,一般在出生後數天至數周內出現,並持續不退,病情較重,伴有吃奶不好、惡心、嘔吐、消化不良、腹脹、體重不增、大便淺黃或灰白色、肝脾腫大等。出現上述症狀要及時治療,一般情況下,孩子會很快恢複健康。

新生兒特發性低血糖

低血糖在新生兒期較為常見。原因是新生兒出生的頭幾天內,能量的主要來源是糖,而在胎兒期肝內儲藏糖原較少,特別是低出生體重兒、早產兒、雙胎兒,生後如不提早進食很容易發生低血糖。另外,如患有顱內出血、窒息、缺氧、新生兒硬腫症、嚴重感染敗血症等疾病的患兒以及母親患糖尿病或妊娠高血壓綜合症所生的新生兒都易發生低血糖。

低血糖可在嬰兒生後數小時至1周內出現。開始症狀表現為手足震顫,陣發性發紺、嗜睡、對外界反應差、吸吮差、哭聲小,繼而麵色蒼白、心動過速、驚厥、昏迷,若經靜脈注射葡萄糖後症狀迅速消失,即可考慮本病。

對低血糖的患兒,輕症可給予白糖水或葡萄糖口服,重者可給予靜脈點滴葡萄糖注射液。

新生兒要注射卡介苗

孩子在出生後第二天即可接種卡介苗。接種後,可獲得對結核菌的一定免疫能力。卡介苗接種一般在左上臂三角肌處皮內注射,也有在皮膚上進行劃痕接種,做“什”或“井”字形,長1厘米。劃痕接種法雖方便,但因接種量不準,有效免疫力不如皮內注射法。故目前一般不采用劃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