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性依戀傾向的青少年,絕大多數很快會成長到兩性愛慕期。同時,同性依戀並不等於同性戀,同性依戀與同性戀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正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急切地尋找能理解自己的人,以能促膝長談,傾吐心中的悄悄話,同時,他們又排斥異性。所以,他們的親密朋友都是心心相印、以誠相待、息息相通的同性同齡人,這是正常的現象。由於這一時期的少男少女性生理處於發育階段,性成熟現象普遍存在,這與他們幼稚的思想意識相矛盾,朦朦朧朧的性心理促使他們通過各種盲目的手段體驗性感覺,如擁抱、親吻、玩弄外生殖器等。其發泄對象多是他們親密的小夥伴,所以不應該視為同性戀。
盡管如此,對少年時期這類同性相依現象切不可掉以輕心。因為同性之間過分地依戀,容易喪失自己的獨立性和完整的人格,產生社會交往的不適應感,將自己囿於狹小的人際交往圈中,成人後容易發展成同性戀。如果青少年和同性關係異常、密切依戀,會產生隻有和同性在一起玩耍交往才舒適協調的意識,到了和異性進一步交往的年齡時,可能仍然不願意或害怕與異性交往接觸,此時若缺乏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很可能導致其拒絕、厭惡異性,追求同性或獨身。所以說,同性依戀現象也可能會對孩子的身心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親子正麵溝通秘訣
雖然同性依戀不等於同性戀,但是正確的引導還是必要的。作為家長,要注意以下事項。
1.判斷孩子依戀的原因
拿出一張紙來,讓孩子想想如果和依戀對象分開,自己會怎樣。不要單純地讓孩子寫出:焦慮、傷心、難過等情緒,要讓孩子寫的是,比如和他分開自己就隻有一個人,和他分開他就會和張三好……通過其寫下來的線索,你可以知道孩子的依戀到底是出於哪種原因:對獨立的恐懼?對父母依戀的轉移?逃避異性愛?這樣,你就可以知道在孩子的依戀後麵真正需要的東西。一般來說,找到孩子真正需要的東西,著手解決就很容易了。
2.幫助孩子通過同性得到成長
因為孩子依戀的對象通常具有孩子自身沒有而希望有的一些品質,現在,將孩子最欣賞依戀對象的品質寫下來,並考慮通過什麼樣的方法,讓孩子也能夠擁有這些品質。當孩子也具有這些品質以後,他和依戀對象的關係就會變得自然了。
3.擴展孩子的同性交往圈
可在溫馨親切的氣氛中,采取循循善誘的方法,鼓勵孩子多交朋友,有意識地介紹幾個與其誌趣相投的男女同齡人給他認識,讓他們共同學習、娛樂、交往,以逐漸減少特定的同性之間的依戀感。
4.鼓勵孩子與異性交往
讓孩子在與異性的交往中,感受到異性的優點,即便起初孩子因羞澀或者由於某些特定習慣覺得異性不好,做父母的也不應斥責或者冷眼相待,而應該鼓勵孩子與異性繼續交往下去,通過慢慢熟悉達到慢慢理解的地步。
5.鼓勵孩子以獨立心態交友
告訴孩子:同學之間關係親密很正常,不過即使兩個當事人之間沒有問題,也要考慮到自己的行為能否被周圍環境認可。同性間的交往,還是順其自然為好,這樣周圍的人也才會感到自然。同時,要注意以獨立的心態、獨立的人格來進行活動與交往,不要對孩子言聽計從,要讓孩子學會保留自我。
早戀不可怕,關鍵在轉化
曾小雪和媽媽就像好朋友一樣,無話不談。但是,自從小雪進入初中後,情況似乎發生了一些變化,她開始偷偷寫日記,日記本上還上著小鎖。女兒是怎麼啦?媽媽可真想打開女兒的日記本看一看。但媽媽知道,女兒的秘密如果丟失了,心就會鎖上,會對父母失去信任。於是,媽媽有意識地增加了和女兒在一起聊天的時間。
有一次,媽媽主動和女兒談起自己青春期的一些心態,談到自己少女時代對異性的好感。說到一些趣事,小雪竟聽得哈哈大笑。笑過後,小雪若有所思地說:“想不到你那時也這樣。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