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露的變化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產後3~6天,惡露呈紅色,血液成分較多,稱為血性惡露;第二階段為產後7~15天,此期惡露中所含血液量微,主要為黏液和壞死的蛻膜組織,呈粉紅色,稱為漿液性惡露;第三階段為產後2~3周,惡露內含大量白細胞、壞死的蛻膜組織及表皮細胞,呈白色,稱白色惡露。
(2)惡露變化的臨床意義:惡露是反映子宮恢複好壞的標誌之一。產後每天觀察惡露的排出量、色澤及氣味的變化,就可以及時了解子宮的恢複情況。正常的惡露帶有血腥味,但無臭味;排出量不超過月經量,有光澤,不汙濁。
倘若血性惡露量多、持續時間長,常常提示子宮恢複不良,應酌情給予子宮收縮劑,促使子宮收縮。若惡露為鮮紅的血液,應警惕胎盤殘留的可能,須及時就診,進行宮腔探查,必要時行刮宮術,以清除殘留的胎盤組織。若惡露量多,且有腐臭味,色澤汙濁,再結合腹部檢查子宮有壓痛,甚至產婦還有發熱,則提示有宮腔內感染,應及時給予抗生素控製感染。
產後較長時間的惡露排出,使子宮腔通過宮頸和陰道與外陰相通。因此,保持外陰清潔,對預防生殖道感染十分重要,否則,容易引起官腔乃至盆腔感染。產後應每天用溫水清洗外陰,上下午各一次,以去除外陰部的汙垢及惡露;勤換衛生墊,衛生墊應包裝完好,換墊時,手不要接觸衛生墊中央,以防汙染;勤換內衣內褲,確保外陰清潔、幹燥。
哺乳期的避孕
產婦分娩後,首先麵臨的是哺育嬰兒,接著就會麵臨選擇避孕措施的難題,這也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眾所周知,哺乳具有一定的避孕效果,因為產後嬰兒吸吮乳頭可以刺激垂體,使垂體分泌大量泌乳素。吸吮次數越多、時間越長,分泌的垂體泌乳素也越多。大量泌乳素可以抑製垂體產生促性腺激素,體內缺少促性腺激素,卵巢內的卵泡就不能發育。因此,既不可能產生性激素,也不可能發生排卵,使哺乳婦女體內的內分泌和子宮內膜處於靜止狀態,既不會來月經,也不可能懷孕。由此可見,哺乳具有一定的避孕效果。
那麼,哺乳期婦女是否就不需要采取其他的避孕措施了呢?資料顯示,不哺乳的婦女平均於產後40~50天就可恢複排卵,產後55~60天可恢複月經。不完全哺乳者於產後3~8個月,卵巢可恢複排卵功能,恢複排卵後才會來月經。所以,有時產後月經尚未恢複,卻已“珠胎暗結”了。即使完全哺乳者也可有2%以上的妊娠率。所以,哺乳雖有一定的避孕效果,但不很可靠。一旦妊娠,產後哺乳期的子宮尚未完全恢複正常,而且質地較脆弱。若此時做人工流產手術,不僅給乳母帶來痛苦,而且容易發生子宮穿孔等嚴重的手術並發症。倘若為剖宮產術者,子宮切口尚未愈合牢固,術中更易發生子宮穿孔,不利於婦女身心健康,對嬰兒也會產生不良影響。所以,產後應切實采取科學、有效的避孕措施。
產後42天內不應有性生活,42天後如有性生活則應開始采用避孕措施。
(1)產後哺乳者不宜服用口服避孕藥。因為口服避孕藥可以進入乳汁,通過哺乳進入嬰兒體內。而且,口服避孕藥還會抑製乳汁分泌,使奶量減少。
(2)哺乳者可采用宮內節育器避孕。陰道分娩者可於產後42天後放置;剖宮產者可於產後半年後放置。產後42天至半年內,可采用安全套避孕,直至放置宮內節育器。斷奶後,子宮逐漸恢複正常大小,所以,應及時置換與子官腔大小相適應的節育器,否則,易發生節育器下移或帶器妊娠的後果。
(3)安全套。安全套是一種適合任何情況的避孕措施,對男女雙方均無任何不良影響,所以,也完全適合產後哺乳婦女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