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課如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育與管理研究
作者:賈增濤
摘 要:愛國主義是個永恒的主題,身為一名曆史教師,更應該把愛國主義教育當作自己教育生涯中一個主題來進行。那麼什麼是愛國主義呢?就是人們對自己祖國的熱愛、忠誠,對自己祖國命運的關心。把自己的命運和祖國的命運緊緊聯係在一起。曆史課中充滿愛國主義內容,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源泉。在中學曆史課的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我從以下幾方麵來說明。
關鍵詞:曆史課:愛國主義:教育
一、向學生介紹源遠流長、光輝燦爛的曆史文化
中國曆史上下五千年,一脈相承,有著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有數不清的曆史文物,眾多的文物古跡,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有很多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比如:長城、明清故宮、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山東曲阜的孔廟、孔府、孔林,還有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陝西的秦始皇陵,還有甘肅省敦煌的莫高窟等等。真是太多了。這些在曆史教學中都會講到,這些就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的素材,當講到這些寶貴的曆史遺產時,告訴學生這些都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的財富,我們因為擁有這麼多財富而驕傲和自豪,油然而生對我們祖國的熱愛。激發學生熱愛我們的祖國,珍惜我們祖先創造的充滿智慧的結晶。當然,曆史中還有很多這樣的好的素材,這裏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二、充分利用曆史教材中的素材
在講八年級近代史的時候,我充分利用中國這段屈辱史和抗爭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一八四零年鴉片戰爭爆發,英國用堅船利炮打開了腐朽落後的清政府國門,從此中國開始了長達百餘年的屈辱曆史,但是我們中華民族向來就是熱愛和平,敢於反抗外來侵略的。我們泱泱中華不乏愛國誌士,如:虎門銷煙中林則徐果敢點燃了流入殘害中華民族的那把大火;鴉片戰爭中舍身殉國保炮台的關天培;因炮彈打光而驅艦撞向敵艦吉野號的鄧世昌;還有在全麵抗戰時期,更是有許多這樣的愛國人士為保衛我們的家園,保衛我國的領土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如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東北抗聯英雄楊靖宇、趙一曼、趙尚誌、魏拯民等的事跡,國民黨抗戰英雄佟麟閣、趙登禹等等。這樣的愛國人士不勝枚舉。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大批愛國誌士的反侵略,才使得列強始終沒能滅亡中國。從這些曆史素材中,教育學生:“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讓學生在現代社會裏去體會、認識我們柔弱的過去,讓學生們去感受我們中國當時雖然落後,但依然不乏愛國誌士為了國家的主權不受侵犯而轟轟烈烈的拚搏;讓學生知道並牢牢記住中華民族近代的屈辱曆史,不忘國恥,從而激發學生“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努力奮鬥”的愛國主義情感。
三、密切結合現實政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