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心對一個人各種能力的發展,都起著基石般的支持作用。一個缺乏自信心的人,便會缺乏發展各種能力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自信心是孩子大膽說話的支柱,要充分發展孩子們的說話才能,父母就必須努力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1有了自信心,孩子就能夠大膽說話
信心就像人的能力催化劑,將人的一切潛能都調動起來,將各部分的功能調動到最佳狀態。而高水平的發揮在不斷反複的基礎上,鞏固成為人的本性的一部分,將人的功能提高到一個新的水準。
一個人的語言潛能如果是沿著這樣的積極上升式行進,可以想像其積累效果是十分可觀的。在許多偉人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這種超凡的自信心,正是在這種自信心的驅動下,他們敢於對自己提出高要求,並在失敗中看到成功的希望,鼓勵自己不斷努力,獲得最終的成功。
打破家長式教育傳統
美國的一個教育專家做了一個試驗,將一個學習成績較差班級的學生當作學習優秀班的學生來對待,而將一個優秀學生的班級當作問題班來教,一段時間下來,發現原來成績相差很遠的兩班學生,在試驗結束後的總結測驗中平均成績相差無幾。原因就是差班的學生受到不明真相的老師對他們所持信心的鼓勵(老師以為他所教的是一個優秀班),學習積極性大長,而原來的優秀班學生受到老師對他們懷疑態度的影響,自信心被挫傷,以致轉變學習態度,影響學習成績。
孩子說話也一樣,必須培養孩子的自信,不斷地鼓勵,孩子才想說、願意說,才能說得好。
在如今國際大交流的時代,美國作為本世紀湧現出來的最具實力的經濟大國,在民族素質上也自成一派,自信心已滲透於美國教育的各方麵,又反過來促進了民族優良文化的發展。在美國的家庭教育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這一點。
與美國人的教育思想相比,中國的家庭教育有更深的家長式教育傳統,家長對孩子的基本教育方針是保護、灌輸、訓導。在對孩子的冷暖饑飽、人身安全方麵的教育上,中國家庭都有保護過度的傾向。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是:
在美國,很多孩子喜歡玩滑板遊戲,街道兩旁,廣場的水泥路麵上,常常有美國孩子衝來撞去,在幾尺來高的台階上躍上躍下,令人不禁為他們的安全捏一把汗。但在這些玩滑板的孩子中,中國血統的孩子很少,原因是什麼呢?本來玩滑板需要技巧,而中國人玩技巧性的遊戲向來是不在話下的,但玩滑板更需要膽量,因為它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許多中國家長認為這種遊戲太危險,很容易摔斷四肢,不鼓勵孩子玩。雖然這種遊戲對孩子的膽量是一種挑戰與訓練,但中國家長還是認為冒這種風險去讓孩子獲取膽量不值得,保險係數低。
家長們的這種看法對孩子們有很大影響,使他們本來就有的、對這種運動的畏縮情緒更受到抑製,因而有理由後退。這種對身體的過度保護而帶來的性格上的膽怯,其實比一些不嚴重的外傷更具有損傷性,而且這種性格上的傷害將是終身的。外傷會很快痊愈,性格軟弱卻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我們當然不鼓勵孩子隨意冒險,這裏有一個界限問題。但鼓勵孩子有一定冒險精神,有克服膽怯的勇氣,有與別人一比高低的信心,卻是十分重要的。
說話也是一樣,雖然不用冒險,但鼓勵、支持還是非常重要的,讓孩子去說才能說的好,壓抑孩子的情感,動不動打斷孩子說話,表示不耐煩或者認為“小孩子,懂什麼,盡瞎說……”的做法都是極其錯誤的。
我們的家長普遍對孩子灌輸太多。灌輸作為一種教育方式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不僅在對知識傳輸的有效性上,更主要的是對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大束縛作用。
我們的家長常常持有這樣一種態度:“你還小,懂什麼?讓我來教你,你照我說的去說。”這種態度的根源在於我們對孩子的知識、智力水平的錯誤評價。我們常常低估孩子自我觀察與說話的能力,因而經常為孩子的出人意料的聰明舉動感到驚訝。但在我們的家長讚歎自己的孩子聰明的同時,仍不能打破成見,以客觀的眼光去發現孩子的智慧,而是沉醉於自己的導師地位,凡是在自己以為有一些知識的領域,對孩子的觀點大加鞭撻,橫加修改,一定要納入自己的思維模式才解釋為正確,哪裏知道我們的孩子聰明得很,尤其由於沒有被既定的理論與觀點“點撥”過,他們思路開闊,常對事物有驚人的理解與洞察力,有時顯示出比我們成年人高明得多的見解。隻可惜我們的家長並無心去思考孩子的意見,不準備接受孩子的認識有比我們高超之處這一事實,在迫使孩子們接受我們的觀點的同時,大大地打擊了他們的積極性和自信心。總的來講,我們不喜歡孩子有太多的問題,因為我們也不知道答案。我們喜歡做的是買一本大全,照書上讀,照書上做,一書定音,懶得費腦子去和孩子一步步地探索並找出問題的答案。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最簡單的用一句話可以駁回的便是“你怎麼有這麼多問題?有什麼用?”一語以蔽之,既掩蓋了自己不知答案的窘境,又省去了沒完沒了的麻煩。大多數望子成龍心切的家長,寧可費許多周折送孩子上這個班那個學,以便開發智力,但在日常生活中卻毫不在意地駁回他們的觸角,而不是坦然地承認自己不知答案,或表示要共同探討或提供其他尋找答案的途徑。
在美國,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許多的課題選擇機會,要求學生自擇題目,自組程序,到圖書館、試驗室和博物館做調查,完成課題研究;而在家庭中,父母也盡量提供機會,幫助孩子自己解答問題。這兩種教育的效果區別是很明顯的。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學習幾乎都遇到一個問題,當指導老師要求研究生自選題目時,中國來的學生會束手無策,不斷向老師挖情報,以便找出一些線索,否則便不知所措。這裏顯示了不同教育理論所導致的差別。我們希望自己的後代是有頭腦,會獨立思考的人才,但如果沒有自信心的支持,將很難培養出真正獨立、有開拓精神的人才。
童年時建立起來的自信將影響孩子一生
自信是在現有的知識和成功的經驗基礎上對自己能力的自我肯定,它歸根結底離不開實踐。因此明智的父母總是在孩子幼小時便把孩子引向實踐。“幹吧!孩子,你肯定行!”孩子的第一次學走路就是在這樣循循誘導下舉步的,而且這正是孩子建立自信的開端。當他跌跌撞撞地撲向父母展開雙臂的懷抱時,他咯咯地笑著,因為他贏得了首次勝利,確信自己的行走能力,也從父母熱情擁抱中獲得精神獎勵。接著他將第二次、第三次重複行走實踐,而且此後的每一個微小的成功都將導致進一步的成功。自信就這樣在反複實踐的成功與失敗的體驗中,逐步產生發展起來。
世界著名的教學家安德魯·韋爾斯正是在10歲時建立起的自信心的支撐下,花費34年時光,解開了費馬難題。
17世紀中期,法國數學家波埃爾·德·費馬提出了一道看似簡單實際上非常難解的數學方程,他宣稱方程xn+ynzn沒有正整數解,其中“n”是大於2的自然數。更令科學精英們感到惱怒的是,費馬後來又在這個方程的旁邊十分潦草地寫道:“我已發現了一個確實非凡的證明,但頁邊太小,寫不下。”幾百年來,人們為了解開這道難題而努力著。
韋爾斯自幼生得靦腆,性格有些孤僻,看上去很溫雅。在他10歲那年,得知了世界上竟有那麼一道題讓幾代數學大師們解不開,很不服氣,自信這道難題的解開早晚出自他的手。從那時起,他勤奮地學習,積累知識,34年來像一位科學“隱士”那樣秘密地工作著。他隻是在度蜜月的時候才把自己正在從事的研究工作透露給他的妻子。韋爾斯事後回憶說,他就好像是在圍繞著一座沒有燈光的漆黑的大廈團團亂轉。他說:“你闖入第一個房間,裏麵一片漆黑。你跌跌撞撞,到處都碰上家具,但是你漸漸知道了每一件家具在什麼地方。6個月以後,你終於找到了電燈,並把它打開,房間裏突然一片光明……然後你走進下一個房間。”
當韋爾斯走出這座心靈迷宮的時候,他突然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數學家。他成了頭版新聞。《人物》雜誌把他列為1996年度最有魅力的25位人物之一,與黛安娜王妃和奧普拉·溫弗裏齊名。
但是,噩夢在這個時候又出現了。一位擔任評審工作的專家在審核他那140頁寫得密密麻麻的推理證明時發現了一個紕漏。他又經過14個月的艱苦計算,最終才把這個問題給解決了。
34年來,他幾乎用了大半生的時間都在求證費馬大定理,陪伴他的除了筆、紙和純粹的邏輯推理,便是那堅定的信心。這道難題的攻克在數學領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足可同物理學中的原子分裂以及生命科學中脫氧核糖核酸結構的發現相提並論。
與此同時,由作家西蒙·辛厄士寫的《數學“偵探”韋爾斯的故事》,刹時間成了一本國際暢銷書。
無獨有偶。1998年,年僅18歲的英格蘭國家隊球員歐文代表英格蘭出戰世界杯賽。雖然球隊在八強止步,但他的脫穎而出,被全世界球評家譽為最有潛質的下世紀球星,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當有人問起歐文:“你初出茅廬,便戰績彪炳,一個賽季射入92球,幾乎每場重要比賽總有入球,你是怎樣取得這麼大的進步的呢?”歐文的回答也是“從小就對自己有信心。”他說:“我六七歲便踢球並參加比賽,我一上場總想贏哥哥他們,始終渴望射門,因而總比他們勤奮。再說,我從小就喜歡坐在電視機前看球賽,注意模仿前鋒的動作。每逢重要比賽都有入球,會使你非常自豪。如果你有機會當射手,入球便是最重要的任務,沒有比進球更令我興奮了。如果不相信每場都可以入球,那麼就一定不能成功,作為射手信心是很重要的。”
歐文在這屆世界杯賽上光芒四射,他射門的自信、奇快的速度和不怯場的大將風範使全世界球迷為之傾倒,被公認為這屆世界杯的最大發現,也使AC米蘭隊願出3000萬英鎊把他收歸旗下。
從小培養孩子的堅強性格
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質,使孩子具有堅強的意誌,美麗的心靈,活潑開朗的性格,為造就合格人才奠定基礎,父母、教師需要從小鍛煉孩子的意誌,重視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敢精神,這是做任何事情成功的基礎。受到不同教育的孩子,他們的意誌力、自信心會有不同的表現。比如,有的孩子有一股韌勁,不怕困難,做什麼事都很專心認真,有點磕碰忍著不哭,幹什麼都願意親自試一試,可以說這類孩子的心理發展是健康的,他們有很強的自信心和勇敢精神。但是,也有的孩子膽小怕事,看見生人就往後躲,做什麼事都不敢試一試,老師和父母稍一批評就哭,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很強,往往產生自卑心理。
所以必須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能力,幫助孩子克服過度依賴大人的習慣。
(1)可以從日常生活入手,給孩子獨立鍛煉的機會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智力、能力的發展程度,鼓勵培養孩子自己動手的習慣,引導孩子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可以讓孩子送信、取報、取奶,讓孩子澆花,打掃公共場所的衛生,等等。
(2)逐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當孩子表現出獨立行為時,哪怕是微小的一點進步,父母應及時給予鼓勵,使他們看到自己的成績,樹立起“我也能行”的信心。鼓勵的方法可以多種多樣,或者口頭表揚誇獎,或者給孩子某種權利,如讓孩子看動畫片,或者給孩子買一件心愛的玩具,等等,讓孩子體驗到獲得成功的快樂,從而逐步增強自信心。對有些缺乏自信心的孩子,過度依賴父母的行為也要給予必要的批評。如當孩子出現依賴行為時,父母要以某種方式表示不滿,和藹地講道理,有時也可以取消孩子的某種權利,如不讓他看電視等。但是批評要講究方式方法,特別要防止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去比,更不要當眾羞辱,嚴厲斥責,以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堅強的性格是事業成功不可缺少的條件之一,性格堅強的人往往也是生活中的強者。所以你若期望孩子今後在事業上的成功,就要注意培養孩子堅強的性格。
不要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的嫩芽在孩子很小時就開始萌生,自信心的培養開始於生命之初。
鼓勵是培養孩子自信心的最重要的一個方麵,每一個孩子都需要不斷的鼓勵,就像植物需要陽光雨露一樣。要懂得鼓勵的作用,隻要將自己放入孩子的處境,就不難理解,試想當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他所看到的是什麼呢?是色彩繽紛的環境,來往穿梭的人影。他大一些時,想加入到大人的行列,像大人一樣行動自如,舉止瀟灑,但發現自己連走路這樣簡單的事,都要慢慢學來,這是多麼嚴峻的現實啊!孩子們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瞄準“萬能”的成人世界,開始萬裏跋涉,從最基本的技能學起,希望有一天能自立,能夠成為家庭、社會中稱職的成員。在這種時刻他們最最需要的是什麼?是鼓勵、是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這也是我們家長能夠給予孩子的最寶貴的支持。但在生活中,我們往往忽視鼓勵的重要性,常常忘記鼓勵,輕視鼓勵。許多家長錯誤地認為孩子需要的是教育,而教育更多的是訓導與懲罰。鼓勵是什麼,他們不了解,也不在乎。他們沒有認識到沒有鼓勵,孩子就不能健康地成長,沒有鼓勵,可能使孩子產生不良行為,並由此產生了很多打擊孩子自信心的例子。
4歲的浪浪看著媽媽給花澆水,他走過來,小心翼翼地拿起水壺,想要幫助媽媽。“別動,浪浪,”媽媽說,“把水灑到身上了,讓媽媽幹吧,你還小著呢。”
媽媽無意識地打擊了浪浪,她使浪浪認識到自己是多麼渺小,降低了浪浪對自我能力的認識。4歲的孩子是可以給花澆水的,就是把衣服弄濕了、弄髒了又有什麼關係。孩子一旦能夠識別各種花,並且看到澆過水的花更加美麗,他會充滿自豪感,引起更多的興趣去探索這個世界。我們應該給他機會。
3歲的波波在自己穿鞋。“來,波波,媽媽給你穿,你穿得太慢。”媽媽抱過波波,三下二下係好鞋帶。波波麵對媽媽熟練的技巧更感到自己的不足。他灰心了,伸著腳讓媽媽給他把鞋穿上。
其實,放手讓波波自己去穿,第一次有可能穿不好,以後會穿得又快又好。到時再表揚幾句,波波會認為自己又學會了一技之長,對以後處理其他事會很有信心。對這樣許許多多的小事,成人用自己的行動和語調,對孩子顯明了,他們不能幹,不熟練,不如大人。孩子們努力去發現自己的長處和能力,他們總想試著幹這幹那,好奇心驅使他們一次次地接受挑戰,他們會跟在大人身後,你做什麼,他就去做什麼。然而我們卻潑冷水。當孩子自己穿衣服的時候,我們說,“穿錯了,穿反了。”當他們自己吃飯時,我們說“看你把衣服弄得多髒。”我們把勺子拿過來,喂他吃。就這樣,我們讓他們看清楚了自己是多麼的不行,我們是多麼的能幹。如果他們不高興,不肯張口吃飯,堅持要自己吃,我們還要大發脾氣。我們並不知道我們做的這些事打擊了孩子們的積極性。我們開始認為孩子們弱小,然後又懷疑他們的能力。很多小孩不好好吃飯,他們緊緊閉著嘴,甚至把剛剛喂進去的食物一張嘴全噴出來,而且玩似的大笑起來。當父母的在這時既不要生氣,也不要無奈,好好想想是否在此之前有打擊孩子自信心的行為。
我們相信孩子長大後是能夠幹成事的,但現在還小,所以不需要急。我們忘記了從他們出生後,我們就急切地盼望他們能跟我們笑一笑,揮一揮手,不厭其煩地教他們喊媽媽爸爸。我們就是在鼓勵他們學習、行動。那時候我們還有耐心、有意識,因為這裏麵有娛樂成分,而且說笑都不會給大人帶來麻煩和幹擾。一旦他們的行動給我們帶來幹擾與麻煩,我們就寧願等一等,等到明天再鼓勵他們做事。孩子們有天生的主動性,他們從很小就認為自己能幹一些事情。如果浪浪總是跟著媽媽身後叫著,“我要澆花”,“我要打雞蛋”,“我要洗盤子”,“我要打掃屋子”,而媽媽永遠回答“寶貝,你太小了,去玩玩具吧。去看電視吧。”漸漸地,浪浪不再要求了,不再要求澆花、打雞蛋、洗盤子,也不再要求其他一些自己想幹的事,不再說出自己的想法,或許再也沒有自己的想法了。
首先,應該讓孩子學會獨立生活,不事事依靠父母。依賴本身就滋生懶惰,使人感到精神鬆懈,懶於獨立思考,易為他人左右等。所以說,處處對孩子包辦代替,這不是在幫助孩子,而是在坑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