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晨光的前身是1865年清朝洋務運動中李鴻章創建的金陵機器製造局,如今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旗下的大型綜合裝備製造企業——藝術製像存在於航天央企,似乎是不務正業。
上世紀30年代,他們為中山陵製作了“孝經銅鼎”,60年代製作了南京長江大橋上所有的鑄鐵欄杆浮雕板。1985年,他們接到任務,代表航天部為香港製作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露天青銅藝術鑄件——天壇大佛(高26.4米、重177噸),選擇晨光的原因是,有航天背景,大佛放大嶼山上,刮台風時所受的風阻相當於一架飛機在空中飛;鑄造技術華東一流;南京近水,適宜海運。
造這樣的大佛並無先例,為此,晨光專門成立了一個大佛辦公室,他們遍訪世界各大雕塑,最後決定使用銅合金材料和美國自由女神像的“整體懸掛結構法”。1989年,大佛落成,撒世國說:“有趣的是,一般大佛都是坐北朝南,但天壇大佛是坐南朝北,因為香港很快要回歸,要麵向北京。”
天壇大佛開創了近代大型藝術品鑄造的先河,晨光一舉成名,也因此走上了造大佛之路。
世人以為造大佛是為謳歌盛世,其實,造大佛是“末法”信仰危機的體現。
中國人為什麼愛造大佛?
“大部分是因為旅遊經濟。”糜朝華說,“你要讓人進景點,景點要有一個標誌物,而大佛是最好的標誌物。”從江蘇南京、陝西扶風、山東汶上到福建泉州,各大城市都在爭搶“佛都”之名,早在2001年,四川遂寧便宣稱將投資230億元,計劃用5年時間打造中國西部最大的佛都。中國人貪大求高的攀比心理在造大佛這件事情上概莫能外,大佛的海拔與體量的紀錄不斷被刷新。
而造佛的材質也從以前的泥土、木頭、石頭、磚頭、石膏、陶瓷擴展到使用鑄鐵、不鏽鋼、青銅、漢白玉、和田玉等,用料愈加奢華。
晨光高層去日本、新加坡、泰國、印尼、不丹等國督導造佛,他們發現當地造佛的資金主要是由信眾發願捐贈,一心隻為信仰,不求回報,不貪大不好高,這一點與中國形成鮮明對比。
早在1990年,中國各地競建大佛便呈蔓延態勢,“中國造大佛熱始於2006年,當時國家提出要複蘇經濟,倡導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晨光高層說,現代冶煉技術的提升和全國交通係統升級也為造大佛提供了便利。晨光的年營收也一下從幾千萬元增加到3億元,2013 年,他們就有10個項目在香港、珠海、鶴慶、洛陽、蘇州、烏海、柳州、濟寧、長春等地同時開工,到處一片熱火朝天。李幫成說:“現在的情形是南方不熱北方熱,從數量上看,南方佛密,但規模不大,北方不密,但規模大。”
在中國找故事造大佛的發起人主要是旅遊開發公司、地方政府旅遊規劃部門,除了拉動當地旅遊的考量,還有開發商借佛之名廉價圈地搞房地產,還有地方官員借大佛鎮風水、保太平、步青雲。
在造大佛這件事情上,2005年3月1日起施行的國務院《宗教事務條例》早有規定,單體造像高度(含基座)或長度超過10米、群體造像數量超過10尊的大型露天宗教造像,要報國務院宗教事務部門審批同意方可開建,宗教團體、寺觀教堂以外的組織以及個人不得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違反規定的,要停止施工,限期拆除,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