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振耀如是說

特寫

作者:杜秀

從不會因為工作影響睡眠的孫振耀清楚地記得2012年9月24號晚上他失眠了。幾個小時後,他的創業公司致行教育科技即將揭幕,而他仍未決定公司究竟要做什麼。

北京飯店貴賓樓內觥籌交錯,但孫振耀卻並不開心,狀態可以說很糟。完美的演出來自於充分的準備—這條孫振耀篤信多年並嚴格實踐的金句似乎失效了,他發現自己已無法看清前路。56歲並不是一個適合失敗的年紀,而他已無法回頭。

弄潮

在過去近三十年間,孫振耀贏得了“使命必達”的好名聲。如此嚴明的紀律性源自於他兩年的炮兵生涯。1977年,大學剛畢業的他就被拉到金門島服兵役。在那裏,他第一次因為宵禁而在完全漆黑的夜裏看到了銀河,也首度經曆生死。

在戰爭的環境下,任何一個微小的錯誤都可能傷及性命。“床下就是手榴彈、步槍和防毒麵具,隨時都得做好準備。有個士兵和副連長發生齟齬,晚上就開槍把人打死了。”孫振耀對《環球企業家》說。兩年後,他慶幸自己終於退伍,能活著回到高雄老家。

就在同一年,美國正式與台灣斷交。當時,孫振耀沒費太多力氣就加入了學生時代曾半工半讀的惠普,最終一路做到惠普全球副總裁。“你不能錯失任何一次提拔的機會,錯失了別人就上去了,我算是運氣比較好的,幾乎沒有錯失任何一次機會。”孫將其成功歸結於運氣—趕上全球IT發展的第一波浪潮,又身處中國這個重要的市場,一切看似順理成章。

處於風暴中心的孫振耀在惠普共出任過10個職位,換過18位老板,經曆過7次重大組織變革,每次他都能安之若泰。孫似乎擁有一種神奇的超能力,他總能準確地判斷風向並保護自己。“我在惠普中國已經待了一段時間,老板幹什麼事兒,我都很清楚,新老大接了公司也知道該做什麼。”

上司最為倚重他的是執行力—年初交待的任務,年底他總能完成。作為職業經理人,他最擅長的是將所有不確定變成確定。二十多年經年累月的訓練,孫像一隻走時精準的鍾表。

他的管理哲學是相信下屬—發深信企業隻要創造適當的環境,員工必然全力以赴。2000年,他上任惠普中國區總裁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惠普商學院。他希望自己的團隊在授課和教學的過程中能不斷總結,最終提升管理能力。

惠普商學院極大地增強了公司的影響力,當時有很多項目並非由銷售拿下,而是客戶聽取在職高管課程後,對惠普管理之道感同身受,在選用硬件產品、服務時均優先考慮與惠普合作。

許多早期的IT創業者都曾接受過惠普商學院的培訓。2001年,騰訊的“五虎將”之一的曾李青上完惠普商學院的“管理流程”之後,向馬化騰反饋說這門課一定要全麵引入到騰訊。惠普商學院甚至為創業初期的騰訊開設超過10次專班,閉門講解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標準化管理流程。

2005年之後,全球IT行業從高速增長過渡到平穩增長階段,跨國公司相繼調整發展戰略,思科中國總裁杜家濱、IBM大中華區CEO周偉均相繼離任。而被稱為“常青樹”的孫振耀在2007年亦以一封郵件突然告別江湖,宣布加入惠普全球“提前退休計劃”。如此,跨國IT企業的第一代中國領袖集體謝幕。

對於孫振耀而言,51歲並非“言退”的年齡。同年8月,他再次出山擔任揚智科技董事長,其後又以董事長的身份帶領海輝軟件(國際)集團在納斯達克上市;他同時還兼任聯發科董事。

這是一張幾乎找不到瑕疵的職業履曆,但孫振耀知道這並非自己想做的事情—海輝雖是中國最大的IT外包公司,但純線性的發展模式並不能帶給其成就感。“我是接任別人的工作。業績增長一倍要加一倍的人。上萬人在樓下開會,有人會覺得偉大,但那是我的過去式,我不享受這種東西。”孫說。

逆生長

和其共事超過二十年的前致行教育科技的執行合夥人楊華至今不明白孫振耀為什麼在天命之年仍選擇創業。在他看來,功成名就、頤養天年更應該是孫現在的生活狀態。對此,孫的答複是人生一定要嚐試三件事:做一個解題的人—在惠普時他已經做到;再做一回出題的人—他曾擔任海輝董事長並帶領其成功上市;最後,他還要做一回沒題找題的人—創業。

孫振耀最終將目光投向教育培訓行業。創業的初衷來自孫在海輝的工作經曆—海輝每年招聘高達數千人,孫從員工流失當中發現中國後備管理人才之匱乏。“從2010年或者2011年,我們就陸續在討論創業的事情。真正到後來要啟動,差不多是2011年的下半年了。”前致行教育創始人、ATA公司考生事業部負責人林波回憶說。

孫認為投身於此正恰逢其時。2011年,美國資本投入最多的行業就是在線教育,近兩年在中國亦是如此。新東方、學而思等傳統教育公司正努力拓展著互聯網疆界,BAT三巨頭及歡聚時代等亦盯上這片藍海。2011年,孫振耀決定為理想來一次高台跳水。他帶著以往的工作團隊開始了首次創業籌備會議—不管深淺,他都準備跳了。

唱衰的人並不少。其中包括孫振耀親手培養的金牌銷售林波,林曾擔任惠普商學院校董,參與設計惠普商學院的發展規劃,也是商學院的金牌講師。孫曾帶領兩個創業夥伴一起征求林波的意見。

林波認可教育培訓市場的巨大潛力,但他直接否定了孫想把IT專長、管理經驗融合後培養IT管理人才的想法。理由是北大青鳥、諾和諾德科技(NNIT)等機構早已專注於此。在業內,職業資格證書已等同於IT能力。在林波看來,這一產業已趨於成熟,很難再創新,極致也不過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