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京劇革命”與李琪之死(1 / 2)

懷人篇

作者:王紅領

今天看來,發生在上個世紀60年代的“京劇革命”可以作為“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始前的一次“軍事演習”。直接指揮這次演習的人是江青。江青早年投身演藝界,雖然沒有受過正規的高等教育,在演藝界的口碑也頗有微詞,但她畢竟有演藝之特長,更重要的是其特殊的身份,因此由她擔任這次“軍事演習”的主帥也在情理之中。

1963年12月,江青以“戲劇革命”為由到北京市進行調研。當時的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琪主管文藝工作。盡管宣傳部的工作職責遠不止於文藝工作,但江青的到來,使得李琪不得不將工作重點放到戲劇上,特別是京劇方麵。更重要的是,雖然當時的江青,無論在黨內還是在政府機關均沒有後來的顯赫地位(僅僅是中宣部的一個處長),但由於她的特殊身份,身為市委常委的李琪還是給了她應有的禮遇,文藝工作者也尊重她的指示。然而,僅僅禮遇遠不能滿足江青的要求。

江青的指手畫腳、挑剔、刁難,使得大家誠惶誠恐。對此,李琪有過評論:“江青不許別人提不同意見,哪怕是稍加解釋,就會被她說成不聽她的話,你如果保持沉默,就會被她認為故意對抗。”

從“文革”過來的人對八大樣板戲之一的京劇《沙家浜》都不陌生。但在這部“現代京劇”背後的故事可能就沒有多少人知道了。江青來到北京進行京劇改革,推薦了一個劇本《蘆蕩火種》。這個劇本是劇作家汪曾祺等人根據滬劇《地下聯絡員》改編而成的。李琪根據彭真的意見,組織有關劇團排練,力求做到既有京劇的特色,又具現代戲的風貌。經過大量的工作,《蘆蕩火種》的排練終於完成了,並定於1963年12月麵向公眾試演,以聽取觀眾的意見,並預售了三場戲票。在試演前,李琪請江青觀看彩排,江青看後並沒有表示不同意見。但隨後李琪在家中卻接到江青的電話,命令取消公演。接完電話,李琪氣得渾身發抖,沉默了許久,拿起電話通知劇團取消演出,趕緊退票,向群眾做出解釋。

其實,江青取消演出的具體理由很牽強。例如,後來全國都知曉的“茶館”一場就被江青以不合她的口味為由,堅決要求拿下。但是,幾乎所有的參與者都認為阿慶嫂、刁德一和胡傳魁這一場三方對唱很精彩,可以說是戲中之戲,不願意取消;李琪和彭真也認為應該保留。事實上,江青真正關心的並非是戲中的某個情節,她要的是一種權力的宣示:如果你們不聽我的,我就給你李琪一個顏色,給你北京市委一個下馬威。關於《蘆蕩火種》裏的這一場戲的爭論,後來驚動了周恩來,並得到了總理的肯定:要上。再後來,毛主席看了演出,肯定這戲排得好,並上台與演員合影,說“劇名改為《沙家浜》更好”。用李琪的話說,“大家勝利了,如果不是毛主席的肯定,‘茶館’一場肯定是沒有了”。

“京劇革命”在江青的領導下,“革命”舉措迭出。比如,在對待一些中國著名的京劇大家上,江青的做法是,在和傳統戲決裂的同時(江青的原話是“我是和傳統戲決絕了”),也把這些京劇權威趕出了舞台。例如,《杜鵑山》由北京京劇團演出,男主角和女主角分別由裘盛戎和趙燕俠出任。江青認為“男主角用錯了人,聽說他過去抽過大煙,這樣的人演主角有損英雄形象”。對此,李琪不以為然,和江青爭辯說,“從舊社會過來的名角,不能要求太苛刻,他們有演現代戲的要求,排練也很賣力氣,演出後觀眾反映也很好”。對馬連良、張君秋等人,江青也是極力排斥,用她的話說,就是“我的試驗田,不能用這些人”。李琪對此很無奈,感歎道:“唉,江青禁止這些人演出,不是要這些觀眾熟悉的名演員絕跡於舞台,剝奪他們的藝術生命嗎?”為了爭取讓老藝術家出演,李琪硬著頭皮犯“上”,在給江青的信中寫道:市委的意見是這些老演員除了在藝校教戲外,也可以演一些革命現代戲和允許演的老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