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1 / 3)

心理導航

避免孩子的人生走彎路

美國一位教育家說,孩子來自天堂。的確,他們就如同天使一般降臨人間,為每個家庭、整個社會帶來歡樂和希望。但也正是因為他們那天使一般的純真、善良和無邪,讓他們更容易受到社會、校園和家庭中的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和侵蝕。作為陪伴孩子成長和教育孩子成人、成才的家長,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幫助我們的孩子擁有健康、健全的身心,避免他們在人生的舞台上少一些磕絆,少一些彎路。

逆境麵前,教孩子如何坦然應對

現代教育有一個新名詞叫“逆商”,這是繼智商、情商之後的另一個衡量人的標準。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逆商在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視程度已露端倪。

然而,很多中國父母卻離這一點還很遙遠,他們認為,孩子是自己的掌中寶,怎麼愛都不為過,怎麼還忍心讓孩子去承受挫折呢?於是,凡事都親力親為,恨不得把孩子長大成人後的一切都規劃好,都為孩子去做,好讓孩子活得輕鬆。

不可否認,這種舐犢情深的情感是人的本能的體現,但是,孩子畢竟要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步入社會,假如一直受父母庇護的話,孩子又怎麼能麵對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正確的教育方法是讓孩子能夠獨立應對一些成長過程中遇到的麻煩,這樣他們才能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坦然麵對逆境,而不至於到那時候還想著如何找父母幫忙。

在一本教育類書籍裏講過這樣一件事:冬季裏的一天,同上小學六年級的騰騰和笑笑相約去郊外爬山,由於山的海拔隻有幾百米,兩個孩子很快就爬到了山頂。

在領略過山頂光禿禿的風光後,兩個人開始準備下山,於是,這兩個朝氣蓬勃的小男孩開始時而哼唱著歌,時而聊著天一起往山下走。

然而出乎他們意料的是,在下到半山腰時,騰騰被山上滾落下來的一塊石頭給砸傷了,左小腿疼痛難忍,騰騰痛苦而隱忍著喊著疼。笑笑一開始以為騰騰是裝模作樣,還開騰騰的玩笑:“你這個騰騰,這回真的讓你‘疼’了。”

隨後,笑笑見騰騰疼得汗珠都下來了,才知道大事不妙,可是他們又沒有手機,無法和外界取得聯係。而且現在是冬季,周圍除了他們,根本沒有爬山的人。一時間,笑笑手足無措,而疼得齜牙咧嘴的騰騰卻說:“我能爬下山!我們繼續走!”

笑笑本想背著騰騰,可是騰騰人高馬大,笑笑瘦弱矮小,隻能勉強攙扶著騰騰。可是沒走多遠,笑笑就堅持不了了,他急得坐在地上直掉眼淚,而騰騰卻安慰他說:“相信自己,我們能下山的。”說完,隻見騰騰嚐試著用手支撐著身體,向山下爬去。

讓幾乎所有人都難以想象的是,騰騰拖著受傷嚴重的左腿,居然爬回了家裏。事後檢查時,醫生都誇讚他有著頑強的毅力,醫生還說,如果在山上下不來,可能會因為失血過多而有生命危險。

如果你是騰騰的父母,想必一定會為有這樣的孩子而驕傲和自豪。一個受了重傷的十多歲的孩子居然能在逆境麵前如此頑強,實在令人佩服!

可看看生活中更多的孩子是什麼樣子呢?他們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遇到點兒困難就害怕、就退縮,就尋求大人的幫助,而不懂得堅持、不懂得奮鬥,不懂得靠自己的力量去戰勝困難。兩相比較,哪一類孩子更能夠在遭遇困境時順利跨越,你的心裏或許已經有答案了吧?

1.對孩子適度嚴格要求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特別是現代家庭多是一個孩子,所以父母疼愛孩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並不表示可以任由孩子為所欲為,不去嚴加管教。所謂“打是親罵是愛”,這句用在打情罵俏中的俗語同樣適用於教育孩子。當然,我們所說的“打”和“罵”並非是指棍棒教育,而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對孩子行為的嚴格要求和適當的責罰。

2.鼓勵孩子逆境麵前不退縮

盡管培養孩子的逆商很有必要,但是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家長們應該擁有耐心。一般來說,孩子身處逆境時就會產生消極情緒,對繼續挑戰下去沒有信心,一心想著“撤退”。這時候,如果父母引導得當,鼓勵孩子勇於麵對困境,那麼孩子很可能會重新振作起來,迎接挑戰。比如,當孩子爬山怕高、怕摔倒時,父母就鼓勵他:“別怕,你能行,摔一跤算什麼?你會戰勝山頂的”;當孩子害怕走平衡木、遊泳時,父母告訴孩子:“你可以的,戰勝它,你就是最強大的”……

讓孩子遠離悲觀,因為樂觀才是成功的要訣

與人相處,我們都喜歡那些快樂積極的人,回過頭看我們自身,當我們表現出快樂的情緒時,就會吸引更多的朋友,相反,如果我們總是情緒低落,那麼別人也會遠離我們。

其實不光人際關係,一個人對於一件事、一種狀態乃至整個生命持什麼態度,將決定其能否快樂、幸福以及能否成才、成功。

為此,家長們有必要重視孩子樂觀性格的培養。要知道,隻有樂觀,才能讓孩子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同時不斷進取。正如某思維心理學專家曾說過的:“樂觀是成功的一大要訣。”因為與樂觀相對的是悲觀,悲觀常會讓人在無意識中喪失鬥誌、不思進取,進而無法獲得優秀的人生。

作為家長,恐怕沒有人喜歡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悲觀者,既然如此,那我們該做什麼樣的努力呢?

美國曾有這樣一對兄弟,一個性格十分樂觀,另一個卻非常悲觀。為了能讓孩子們的性格稍微“平衡”一點兒,孩子們的父母想出來這樣一個辦法:將樂觀的孩子鎖進堆滿馬糞的屋子,將悲觀的孩子鎖進漂亮的放滿玩具的屋子。

過了一會兒之後,父母想看看孩子們是什麼情況,於是分別走進了兩個孩子所待的地方。當父母走進悲觀孩子的屋子時,發現他正坐在角落裏,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沮喪著。原來,他不小心弄壞了玩具,擔心父母的責備,因此便不再玩耍,在哭泣中等待父母的到來。

然而,令父母更為吃驚的是,當他們走入鎖著樂觀孩子的屋子時,卻發現孩子正興奮地用小鏟子挖著馬糞,將散亂的馬糞鏟得幹幹淨淨,看到父母來了,他高興地說:“爸爸,這裏有這麼多馬糞,附近一定有一匹漂亮的小馬,所以我要為它清理出一塊幹淨的地方來!”

隨後的日子裏,這個樂觀的孩子慢慢長大,後來成為了美國總統,他就是裏根。

從上麵這個事例中可以看出,樂觀的性格為裏根帶來的不僅僅是快樂和奮進的力量,還有不可抵擋的成功之勢。

如果說樂觀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催化劑,那麼悲觀是一個人遭遇失敗的孵化器,因此,作為家長,我們要想讓孩子成才、成功,培養其樂觀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我們的孩子具備了樂觀的心態,那麼不管什麼情況下,他都會告訴自己,明天會比今天更好,未來也會比現在更美好。當孩子有了這樣的想法,那麼他就會為此不斷地去努力,即使遭遇挫折,也會想辦法扭轉局麵,戰勝困難。

那麼,家長該如何來培養孩子樂觀的個性品質呢?

1.引導孩子擺脫困境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難免遇到不稱心的事情,這就需要家長多留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如果孩子能夠自己解脫,則不用擔心,假如孩子始終悶悶不樂,無論自己有多忙,家長都應該抽出時間來和他交談,教給他學會忍耐和堅強麵對,並鼓勵他凡事向好的方麵努力,盡量不要受到消極思想的影響。

2.別對孩子“抑製”太多

有些孩子之所以不快樂,主要是由於家長對他限製太多,讓他感覺自己沒有自由。在一些獨生子女家庭,家長往往會對孩子的行為和舉動十分小心,甚至替孩子包辦一些事情,使之無法親自體驗做事的樂趣,同時也喪失了快樂的源泉,所以說,在一些事情上,家長不妨適當放手,給孩子一個自由活動的空間,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和處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3.做樂觀積極的父母,為孩子樹立榜樣

如果留意一下,我們會發現,那些樂觀的家長,其孩子往往也活潑開朗,遇到問題往好處想,而那些總是一臉鬱悶的家長,其孩子也多是沉默寡言、喜歡生氣,遇到事情總是畏縮不前,因此,要想讓孩子樂觀,那麼家長首先得樹立榜樣的力量,做樂觀積極的父母。

孩子自閉,大人不可小覷

馮女士最近很發愁,因為每次送兒子碩碩去上幼兒園,他都要使勁兒地哭。一次,老師對馮女士說,碩碩從不與同伴一起玩,上課時也從來不像其他孩子那樣爭著舉手發言,老師主動把他叫起來發言,他總是默默站起來,一句話不說,小朋友們在一起開心做遊戲時,他總縮在旁邊不出聲,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

其實不隻是碩碩,現在很大一部分孩子都存在孤僻離群、不愛與人交往的問題。在醫學上,稱這種症狀叫做自閉症。孩子之所以自閉,其中的原因一方麵可能是先天因素,另一方麵就是後天培養不適當所致。如果是前者,即孩子患的是醫學上的自閉症,那就需要父母到專業的機構谘詢,用科學的方法幫助孩子擺脫自閉,但是如果孩子的自閉是在後天的環境中形成的,那麼父母就要加強和孩子的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來幫助孩子早日擺脫自閉的封鎖。

一家母嬰雜誌就兒童自閉症問題做過一期專題,其中有一個這樣的事例:

洋洋的媽媽一直很忙,在兒子洋洋兩三歲的時候就把他放在了姥姥家。去年,洋洋該上小學了,媽媽才把他接到身邊。可是這時候,媽媽發現洋洋不怎麼愛和人交流,不像其他同齡孩子小嘴巴呱唧呱唧地說個不停。即使逗他玩,他也沒什麼回應,而且自己也不願意主動做一些事。

見此情景,媽媽覺得問題重大,於是就帶洋洋去看了心理醫生。經過診斷,醫生給出的結論是孤獨症。

原來,洋洋的姥姥獨處慣了,平時極少和周圍的人有所往來,上了年紀就更懶得出門,於是洋洋就天天被關在家裏。另外,由於洋洋的父母對孩子也照顧不夠,洋洋覺得自己被大人忽略了,因此不愛說話,也不敢大膽地做一些事。

聽了醫生的話,洋洋的媽媽感到愧疚極了。從那以後,她推掉了一部分工作內容,騰出時間來多陪伴兒子,並試著帶孩子去參加一些有趣的活動。果然,沒過幾個月,洋洋有了一定的變化,不再像以前那麼沉默寡言了。看到自己的努力有了點兒成果,洋洋媽媽很是欣慰,她決定要一直努力下去,讓孩子遠離自閉。

洋洋雖然有了自閉症傾向,但是好在他的媽媽及時發現並采取了正確的教育措施,這樣,洋洋告別孤獨症就大有希望了。我們相信,隻要父母能及時發現並采用正確的方法,那麼孩子一定會慢慢走出自閉,成為一個獨立、自信的孩子。

1.家長要盡可能多陪伴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足夠的愛

生活中,很多家長僅僅承擔了生育的任務,然後就把孩子交給老人看管,自己忙工作去了。殊不知,這樣很容易讓孩子因為體會不到父母的愛而產生自卑、哀傷的情緒。上麵事例中的洋洋幸虧媽媽幫他做出改變,否則洋洋的自閉傾向可能會越來越嚴重,到那時候再恢複恐怕就會有很高的難度。

所以,家長要善於觀察孩子,及時發現孩子的自閉傾向,然後采取正確的方法,盡快把孩子拉回活潑開朗的狀態中來。

2.鼓勵孩子走出去,從社交活動裏練就自信心

自閉症兒童大都有一個共同的狀況,那就是不和外麵的人接觸。起初可能是家長不為孩子創造與外界接觸的機會,而發展到後來,就是孩子本身不喜歡與人接觸了。

事實上,通過接觸外麵的人和環境,孩子會學會和他人聯絡感情、增長見識、提高應變能力和活動能力等,這些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家長不要一味地限製孩子的自由,而應多為孩子創造和外界接觸的機會。

3.允許孩子宣泄不良情緒

家長們無不喜歡自己的孩子懂事乖巧,最好不要“你說東,他非去西”。可是我們要知道,孩子也是一個人,也會有好的和不好的情緒,特別是自閉的孩子,由於他們常常對自己不夠自信,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但由於缺乏生活經驗,不知道怎樣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

因此,家長有必要擔負其幫助孩子準確表達自己情緒的任務,讓孩子在一定範圍內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緒。比較簡單可行的辦法是,讓孩子將內心的壞情緒寫下來,或者大聲喊出來;或者家長鼓勵孩子用興趣愛好把壞情緒轉移過去。

4.為孩子創建歡愉的家庭氛圍

在歡愉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其性格也多是愉悅、積極的,而在充滿著冷酷、缺乏人情味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就很可能是自私、冷漠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環境造就人。

可以說,環境對於一個人的情緒、心理及身體狀況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對正在成長中的小孩子來講,他所處的生活環境對性格的形成和發展更是意義非凡。如果展現在他麵前的是父母親密和諧、互敬互愛,那麼孩子就會感受到溫馨和愉悅,心情也會開朗。

因此,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要為孩子創建和諧、歡愉的家庭氛圍,而絕不讓家裏成為硝煙彌漫的“戰場”。

引導孩子擺脫自卑的束縛

“我的孩子從來不敢在公眾場合表現自己,就算推他上去,他也不敢去”、“我家兒子學習成績很不錯,就是因為說話有點兒磕巴,他就總認為自己低人一等,常說‘我這個殘廢’,真愁人!”……

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有類似的困惑,他們覺得自己的孩子總是不能自信地展現自己。當麵對這種情況,有的家長會比較著急,甚至惡狠狠地對孩子說“你真沒出息”、“看看別的孩子多好”之類的話,殊不知,說這種話隻能讓孩子覺得更難受和自卑。

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被自卑的陰影所籠罩,那麼他的身心發展及社交能力都會受到嚴重的束縛,本身潛在的聰明才智也沒有了發揮的機會,因此,家長要用恰當的方式方法引導孩子擺脫自卑的束縛,讓孩子具備一股自信的熱情。

依依是個膽小、內向的小姑娘,從小就不太愛與人接觸。依依的爸爸發現了這個問題,他覺得可能女兒天性中就有內向、膽小的成分,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對依依自信心的培養,相反,他認為,越是這樣的孩子,越應該多培養其自信心。

舉個例子,在依依6歲的時候,爸爸提議說:“依依,你喜歡輪滑嗎?學習一下怎麼樣?”依依回答說:“我……我喜歡輪滑……但是……我怕……”

爸爸知道依依是因為擔心自己摔跤而不敢,於是他鼓勵依依說:“爸爸覺得你身體協調能力很強,而且身體素質也比較好,學習起輪滑來應該不會太困難。你看,那些哥哥姐姐滑得多漂亮,爸爸相信你以後會和他們一樣的!”

在爸爸的鼓勵下,依依輕輕地點了點頭,開始小心翼翼地學起滑輪來。爸爸一邊扶著她一邊耐心教導著她、鼓勵著她,慢慢地依依就覺得沒有那麼難了。

學了幾次,等依依走得順了,爸爸又說:“你看你走得多好啊,也沒覺得很滑吧?鬆開爸爸的手試一下怎麼樣?依依會做得很棒的。”

就這樣,在爸爸的幫助下,依依很快學會了輪滑。

應該說,依依雖然性格內向、自卑,但是幸運的是,她有一個善於培養孩子自信心的好爸爸。正是在爸爸的引導和帶領下,依依逐漸告別了自卑。

不可否認,在大多數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心裏都會產生許許多多個“我不能”,這種自卑的不良心理習慣會成為阻礙和禁錮孩子成長與發展的絆腳石。

那麼,作為家長應如何幫助孩子克服自卑、堅定自信呢?

1.讓孩子學會正確評價自己

有的孩子明明有很多優點,可他們卻總是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並且會無限放大,從而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對於這樣的孩子,家長需要引導他對自己進行積極、正確、客觀的評價,並且認識到任何人都具有自己的長處,也都會有短處或不足,要相信並發揚自己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

2.適當降低要求,再鼓勵孩子去嚐試

有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恨不得孩子樣樣都比別人強,學什麼都一級棒。殊不知,這種對孩子要求過高的心理往往會使孩子隨時都處於被指責的境地。長此以往,在孩子的潛意識中,就會為自己做出否定:我做不好、我不夠勇敢、我不夠聰明、我記憶力太差……

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落得這樣的結局,那麼就請在鼓勵孩子大膽嚐試的同時適當降低你的要求吧。

3.創造機會,讓孩子強化自我肯定

孩子的心理是脆弱的,自卑的孩子就更是如此,因而需要外界不斷地強化才能保證其自信心。比如,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為他記一本“功勞簿”,讓他每周至少寫一次自己的“功勞”。這種功勞不一定是很大的成績,任何的進步和努力都可以登上“功勞簿”。另外,家長也可為孩子準備一些小小的獎品,每當孩子做出了一點兒成績或一件令他感到自豪的事,他就有資格獲獎。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慢慢地積累起自信,從而將自卑遠遠地甩在身後。

幫孩子克服膽怯心理

郭女士的女兒桃桃是個聰明漂亮的小姑娘,可是桃桃總是很膽小,在陌生環境裏從不敢說話,即使有客人來自己家,桃桃也總是能躲就躲。女兒如此膽怯,郭女士很犯愁,真不知道桃桃將來怎麼能夠獨自麵對複雜的社會。

注意一下我們生活的周圍,不難發現,現在很多孩子存在著膽小、怯懦等現象,他們害怕和陌生人說話、害怕去陌生的環境。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一現象的呢?

據心理學家的解釋是,主要是因為現在的孩子大多沒經曆過什麼風吹雨打,過慣了養尊處優的生活。在這種安逸的享受中,孩子習慣了父母的嗬護,失去了冒險、探索等本該具有的性格和行為習慣。

這不能不令父母們反思,看看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在智力投資上不惜成本,隻要有利於孩子智力發育的,我們可以大把地花錢,可是卻很少有家長在培養孩子勇敢的精神品質上下工夫。

如果家長忽略了對孩子的勇敢精神和剛強意誌的培養,那麼孩子就會變得膽怯、怕生,遇到事情畏首畏尾,更不敢有任何冒險和探險行為。而實際上,在孩子未來的人生旅途中,也許他們缺乏的並不是聰明,而是勇敢。

嚴瑞是個7歲的女孩,她特別膽小。有一次,媽媽帶她到小區的廣場上玩,鄰居家5歲多的小男孩兵兵從旁邊突然跑了過來,他盯著嚴瑞手裏的小皮球看,顯出非常好奇的樣子。嚴瑞不自覺地把球往身後藏,然後壯著膽喊:“你不許搶我的小皮球!”兵兵好像看出了嚴瑞的害怕,衝上來就搶,嚴瑞嚇得號啕大哭。

媽媽連忙說:“兵兵,你怎麼可以搶東西呢?”又對嚴瑞說,“小弟弟比你還小呢,你為什麼怕他?來,和小弟弟握握手,大家做個好朋友。”兵兵做個鬼臉,跑了。

但是從那以後,兵兵隻要看到嚴瑞經過,就會跑過來打她一下,或者把嚴瑞手裏的東西搶走,而嚴瑞一看到兵兵總會不由自主地躲得遠遠的。

還有一次,嚴瑞正在樓下自己家的車庫裏玩,看到兵兵朝這個方向走來,就馬上對爸爸說:“爸爸,快把車庫的門關上,那個小哥哥要打我。”

嚴瑞竟然將比她小的孩子升級為“哥哥”了。

爸爸頓覺問題很嚴重,他想必須得幫女兒克服膽怯的心理,否則將來孩子會吃虧的。

晚上,爸爸認真地問自己的寶貝女兒:“那個小弟弟比你小,怎麼會是小哥哥呢?你能告訴爸爸你為什麼這樣怕他嗎?”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