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忽視了孩子的可塑性:
①當一個人被冠以一種名稱,即貼上標簽時,他就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簽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被稱為”標簽效應“。
②孩子有很強的可塑性,家長要引導孩子向積極向好的方向發展,要給孩子貼上 ”正麵“標簽,而不能輕易給孩子貼上”負麵“標簽。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決不能以孩子某個階段的表現,而輕易給孩子下結論,尤其不能給孩子貼上”壞“標簽。
有的家長動不動就給孩子貼標簽,看到孩子在一次吃飯時不愛吃菠菜就給孩子貼上了”不吃菠菜“的標簽,每逢吃飯的時候,就說別給他吃菠菜了,他不喜歡吃;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出現,當孩子1 歲左右時會非常認生,有的媽媽就給孩子貼上了”內向“的標簽,如果見到生人孩子不願打招呼時,家長就會對客人說”這孩子性格內向,膽小“的話;當孩子2 歲左右了,進入了人生的”第一反抗期“,他們會和父母對著幹,這時有的家長會說,這孩子就是不聽話,總愛發脾氣;當孩子上幼兒園了,家長看到其他的孩子今天學會了這個、明天學會了那個,回到家裏,問問自己家的孩子每天都學什麼了,如果孩子支支吾吾回答不上來時,這時家長就會失望地說,這孩子就是笨,什麼都學不會,給孩子貼上了”笨孩子“的標簽。
殊不知,家長這樣隨意地給孩子貼上”負麵“標簽時,孩子就會按照家長給他貼的標簽的方向去成長。心理學研究認為,當一個人被冠以一種名稱,即貼上標簽時,他就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簽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被稱為”標簽效應“。人們之所以會出現”標簽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簽“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正麵“還是”負麵“的標簽,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簽“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簽“所喻示的方向發展。
在心理學上,心理學家克勞特在1973 年曾對這種效應的顯然性作了科學的實驗研究。他要求人們為慈善事業作出捐獻,然後根據他們是否有捐獻,標上”慈善的“或”不慈善的“標簽。另一些被試者沒有用標簽法。後來再次要求他們做捐獻時,標簽就有了使他們以第一次的行為方式去行動的作用,即那些第一次捐了錢並被標簽為”慈善的“人,比那些沒有標簽過的人捐得要多,而那些第一次沒有捐錢被標簽為”不慈善的“人比沒有標簽的貢獻更少。
從上述的實驗研究中可見,標簽效應是很顯然的,它影響著人們的印象管理。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家長要以此為戒,不能輕易地給孩子貼上負麵標簽,否則會影響親子關係的建立和孩子對自我印象的管理。這就是標簽效應給我們教育的啟示。孩子的可塑性很強,不能輕易給孩子貼上負麵標簽,而應該利用標簽效應,引導和鼓勵孩子向好的方向發展,使其更好地成長。具體做法,以下幾點供您參考:
(1)不能輕易給孩子貼上負麵標簽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某種不良的行為或心理,通過家長的引導和教育都可以糾正和改善,不能以孩子一時的表現就給孩子貼上標簽。比如,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能輕易說孩子”你真是笨“”這孩子內心膽小“”他總和家長頂嘴“”這孩子就是不愛叫人“”他磨蹭極了,一直都這樣“”這孩子就愛插話,不等別人說完就說話“等話。這些不利於孩子成長的標簽,家長千萬不要給孩子輕易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