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經濟主體空間行為模式研究
智庫
作者:楊濤 閆子涵
摘要:需求和環境是微觀經濟主體的兩個重要影響方麵,而影響其空間行為模式的主要因素是性別、年齡以及受教育程度的不同。環境和人的行為是相互影響和滲透的,本文就微觀經濟主體的行為研究以及行為經濟學對個體行為異質性的研究展開討論,並對影響因素進行了具體分析,從而對微觀經濟主體的空間行為模式進行研究。
關鍵詞:微觀經濟主體空間行為模式研究
人的行為模式微觀經濟主體在環境中的行為的規律性總結,依據環境行為基本模式得到人類行為公式:B=f (P·E),其實際含義是指為了滿足人類自身需要,出於人自身動機作出相應反應;人的行為是在外界環境下作出的刺激性反應,是人與環境共同作用的自然結果。研究微觀經濟主體的空間行為模式可以很好地解釋這些問題。
一、微觀經濟主體的行為動機
西方主流經濟理論體係的核心是新古典經濟學,這一學說中存在一種著名的假定——經濟人假定,即每一個經濟活動從事者都是從自身利益出發活躍於各項活動中,以實現自身最大利益為最主要目的。不可否認的是,正是這種主體逐名逐利的心態促使了經濟的發展遵從一種內在的規律,仿佛一隻看不見的手在默默地操縱著這一切,使得經濟秩序有條不紊地運行著。這種假定在當時陸續得到鞏固和發展,作為一種基本的經濟理論假定得到廣泛肯定。隨著經濟學的發展和人類思想意識以及社會環境的變化,這種經濟主體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特征性越來越不明顯,大量“異質性行為”的出現向經濟人理論發出挑戰的信號。分析認為,經濟人是一種抽象性質的假定,前提是默認了不同的經濟個體在思想意識和興趣愛好以及判斷能力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忽略了每個人的特征性,是一種機械化的框架式思考。以一種整體模式來展現一般性特征,沒有將個人的意識和行為納入,也忽略了人的異質性特征,是一種限製性較強的理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的經濟行為日趨複雜,現實社會中的經濟問題花樣百出,同質經濟人假定基礎上形成的各經濟理論也會越來越凸顯出自身問題,為行為經濟學新理論的出場作鋪墊。
二、行為經濟學對個體行為異質性的研究
以經濟個體的異質性為中心,行為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相比有了很大突破,改進了同質經濟人的假定,擺脫了對經濟個體的抽象化、理想化假定的束縛,在現實的基礎上,融合了心理會計、啟發式代表性程序以及有限思考等具有個體性特征的因素。這種建立在同質經濟人之上的更具有實際意義的假定稱為異質經濟人假定,肯定了經濟人的不同偏好是自身決策的結果,其行為在外在上的體現也有一定的異質性。異質經濟人理論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
1.經濟個體的思考和推理能力受到一定的限製,並不是完備的。經濟人假定中,經濟個體可以很好地計算出利益損失而不在乎成本的高低,但行為經濟學中闡明,人的決策能力和計算力度受到智力和推理能力的約束,因人而異,同時也受到相關環境的製約,人的經濟學行為需要將成本考慮在內。綜合以上因素,經濟個體的偏好的不同會導致不同經濟行為的出現,從而應證了行為經濟學中的異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