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作者:金煥民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在評價中國企業時,我總忍不住想到韓愈的這首詠春詩。

用任何現代經濟理論都很難解釋中國的經濟成就。事實上,無論是西方發達國家,或者是西方各類大師,在亞洲金融風暴之前並不看好中國經濟。

在金融風暴席卷亞洲之後,它們才開始正視中國經濟。準確地說,應該是重視。重視的典型表現是打壓——既想與中國做生意,又想有所打壓。在全球金融風暴來臨之後,西方經濟受到重創,但中國經濟則好像僅僅是打了幾個噴嚏。

略顯慌亂的美國,甚至試圖用軍事手段,達到經濟目的。

不必自謙,在全球為衰退恐慌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仍然是“整體向好”,頗有“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的景象。

對於中國企業,既可以說“好得很”,也可以說“糟得很”。

說“好得很”,主要來自中國企業的活力。

幾乎概莫能外,中國企業之所以能夠迅速崛起,主要緣於機會型與創業型。改革開放大潮之下,中國幾乎處處是商機。英雄不問出處,隻要有商業眼光,隻要有幹勁,有膽識,什麼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雖然橫比有差距,但縱比都是“越來越好”——經驗越來越豐富,實力越來越強,環境越來越好。雖然各有各的苦衷,甚至各領風騷三五年,但整體向好。挺住的,持續向好;倒下的,既為其他企業提供了教訓,也為其他企業創造了條件,比如人才上,渠道上,市場拓展上。微觀上各有得失,宏觀上有得無失。這是真正的奇跡,在經濟發展大潮之下,沒有錯事。

說“糟得很”,也理由十足。

中國企業隻可粗看,遠觀,經不起審視。

任何企業,包括那些聲名顯赫的行業龍頭企業,用專業的標準評價,都得關門,幾乎沒有生存的理由。管理體係不完善,企業功能不健全,人力資源匱乏,技術創新能力低下。幾乎任何一條,都足以致命。我甚至懷疑,在過去的時間裏,中國的企業家是否真正在“做企業”。

所以,我認為今天評價中國企業,可以比大小,可以論好壞,但不必急著下結論。分強弱,中國企業整體上,仍然十分脆弱。中國企業還沒有真正顧上去關心營銷以外的事,而恰恰是這些支撐營銷的因素,才使得經營組織真正成為企業。

小企業做好營銷就萬事大吉,而大中企業則必須在企業自身建設上下大工夫。如果不經曆若幹行業周期、經濟周期的摔打,如果不戰勝各類競爭對手,或者在各類競爭對手的長期打擊下,仍能安然無恙,作為一個經營組織,也許會有很好的市場表現和經營業績,但企業仍然經不起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