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小大人”行為,大多隻是取巧而已(1 / 1)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這樣一群孩子,雖然他們的年齡、性別、家庭條件各不相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行為比實際年齡老成。我們習慣上稱這種行為舉止過早成人化的孩子為“小大人”。

“小大人”一般都很懂事,他們知道怎樣去配合大人們將自己或別人的事做好,讓大人省心。“小大人”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都很強,他們比其他孩子知道得多,懂得多,看上去比其他孩子聰明,接受能力強。這樣的孩子往往深得祖輩的歡心及親戚朋友們的讚揚,他們的父母也為自己的“教導有方”而自豪。

看!大街上,一個五六歲的女孩穿著吊帶裙,染著金黃色的卷發,腳下還穿著一雙白色的靴子,裝束像個大人。而她身旁的媽媽,卻裝扮得像個小姑娘。這一對母女走在街上很是紮眼,媽媽對行人的“注目禮”很驕傲,可路人看歸看,卻不知道如何來評價她們。

再看電視節目中諸多的選秀節目。九歲的孩子滿嘴都是愛情歌曲,孩子閉著眼,模仿大人的樣子,一句“死了都要愛”,唱得淒涼又痛苦。可是孩子連什麼是愛都不知道,這難道不是件啼笑皆非的事嗎?

這些都是我們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事情,而且,有些也許還是我們這樣教孩子的。如今,麵對“小大人”現象,多數老師和專家認為這是一種不良的教育傾向,然而不少家長卻持有不同的觀點。他們認為“小大人”會察言觀色,是一種及早適應社會的表現。有些家長甚至擔心自己的孩子不夠精明,不會說大人話,的孩子比同齡孩子更早一步邁進社會,容易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脫穎而出,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但是,家長們隻看到了表象,沒有關注到問題的實質和不良的一麵。

幾個朋友帶著孩子聚在一起,我的女兒很快就把幾個小朋友拉攏到一起做遊戲,又是跑又是跳,玩得特別開心。可是隻有個小男孩坐在媽媽身邊,靜靜地聽著大人們聊天。我對他說:“你也去跟他們玩呀!”男孩搖搖頭說: “沒意思。”我知道這男孩的年齡跟我女兒一樣大,所以對他有這樣的想法感到很奇怪。這時,男孩的媽媽插嘴道: “這孩子懂事早,不喜歡小孩玩的東西,覺得沒意思。他特別喜歡憂傷的音樂和詩歌,尤其喜歡徐誌摩的《再別康橋》。’

“哦!”在座的朋友們都發出驚歎的聲音,“小家夥,好厲害啊!快給大家背一遍這首詩。”

男孩站起來,很認真地給大夥兒背誦,我們熱烈地鼓掌。那邊玩得正歡的女兒們被掌聲吸引,都好奇地看向這邊,可是很快她們又投入到歡笑聲中,而男孩坐下後依然老老實實地坐在那裏一動不動。其他朋友都誇這樣的孩子真省事,不像有些男孩就知道活蹦亂跳瞎搗亂。

可是男孩媽媽卻擔心地說: “他外號叫'憂傷小王子’,說話做事有板有眼,給他買的玩具也不要,帶卡通圖案的衣服也不穿,你說他看起來好像讓父母很省心,可他畢竟還是個孩子啊!我覺得他並不快樂。”媽媽說這些時,男孩正望向女兒那邊的歡樂場景,從他眼中我看到了這個年齡段不該有的迷茫。

是啊!本該充滿童趣的孩子卻整天像大人似的多愁善感,鬱鬱寡歡,等到他們真的長大了,心態又會是怎樣的呢?從小就沒有體會到什麼是快樂,將來麵對複雜的社會,他們就更無法感受到快樂了。

法國偉大教育家盧梭曾說過:“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他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兒童正處於人生的初始階段,有著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他們需要一種不同於成人的施展,一切跨越階段的期盼隻會給孩子以危害。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育速度和成長規律,我們必須尊重這一點。一位著名的教育專家曾說過“先前進不等於進步”,家長要求孩子一味向前,讓他們事事都走在同齡人之前,反而會有危險。每個人都要走穩了當前這一步,才能向下一個階段行進,正如每個幼兒都是先會走才會跑,倘若走都沒有走好就讓孩子去跑,肯定會不利於孩子的行走訓練。

這個例子恰恰與“小大人”的形成過程相似,孩子們童年時期該培養的行為習慣和思想情感都還沒有形成,而家長就非要他們跳過這個階段,去接受成人的行為和思想。這種急功近利,終點指向是希望孩子長大成人之後獲得一個享有良好社會保障的職業。畸形的教育觀,打造出一個個痛苦的小人兒。身心被扭曲的孩子們成人後,需要終生治療,以此改善早年的錯誤教育導致的惡果,這樣的惡性循環值得我們深思。

孩子還小,他們需要自己慢慢去接觸和適應社會,這也是種在成長過程中親自實踐而形成的能力。我們要遵循教育規律和孩子的成長規律,切不能急於求成,過於功利,讓孩子成為“小大人”。這種取巧得利的做法,看似是有能力的表現,其實是教育方向的誤導。我們應該讓孩子保持童真,而不是用“少年老成”來形容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