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上說:“運動是絕對的“
的確,世界上萬事萬物皆在變化,層出不窮。或稍縱即逝,瞬息萬變;或循序漸進,滴水穿石。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總想保留一樣不變的東西,或許那隻有變化本身。轉眼間驀然回首,古人有追求:“人死留名,豹死留皮。”人留名,豹留皮,死無所留,不如無生。自然,在這茫茫塵世間,滾滾紅塵之中,人走過一遭,匆匆如白駒過隙,確也該有所留。是記錄理智和才情的一路揮灑,還是充斥失意與成就的不斷交替?
悠悠歲月,泱泱大地,幾多巍峨的豐碑,又有多少橫空出世的豪傑。俺們隻是凡人,假語村言,聊以自慰:追憶那逝水的年華,感慨那往昔的歲月,重溫那舊日的風情,寄托那悲喜的情絲……僅此而已。
信筆由思,信馬由韁,隨性自然,悠然恬淡,返璞歸真……
尤記13歲時,想寫家庭史,終因母親一句“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而沒有動筆。初中三年天天日記,隨筆而已,難登大雅之堂。高中練筆簡直是奢望,吃盡老本搜索枯腸,徒留陣陣悔恨與虛妄……
很偶然,很偶然,靈光一閃。一部長篇構思躍然腦海……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一發而不可收拾。有些珍貴的東西那是機不可失,時將不再至。
當初的創作動機隻是兩個字――心血,心血來潮的“心血”。
可是若真想成就一部好作品又談何容易?大俗,則低級貧乏;大雅,則曲高和寡!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高一暑假,完成所謂的初稿不過兩周,當時還有些洋洋自得。其他人以及幾位語文老師批改過,也頗多激勵之辭。但苦於當時是手寫版本,十多萬字的打印儼然成了大問題,況且臨近開學,出版始終未曾嚐試,就這樣一耽擱就是近兩年。兩年後,再度回顧,審閱一番之後大覺粗糙之感,於是想下細工夫做精,
修繕修繕,描摹描摹,潤色潤色,就此一點觸動,又喚起了我創作的渴望,開啟了靈魂深處的閘門,洶湧的暗濤終釀成拍天的巨浪,狼虎之師奔騰傾瀉而下,如洪水猛獸般一發而不可擋,我的我的夢,成了奮鬥的信念,精神的寄托,解乏的良藥……
總覺著自己在馬不停蹄地錯過,總是猶豫太多……回過頭來想想,過了這村(年齡)就沒了這店(效應),就像我同學曾經開玩笑說的:“趕快去早戀吧,要不然即便以後想早戀都沒有機會了呀!”我不由反思,真的要等著年華不再,“人老珠黃”再去朝花夕拾,當失去了才去想到去珍惜嗎?“少年去遊蕩,中年去掘藏,老年當和尚。”少年的心思一旦過了年月,連棱角都磨平了,哪兒還會有什麼感覺,或許隻剩下“月蒙朧,鳥蒙朧”了。到時候真是“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
於是高考之後,當機立斷,打開電腦,敲擊鍵盤,夜以繼日,通宵達旦……
我也認真地考慮過自己寫的目的,的主旨。為了名?為了利?為了鮮花和掌聲,好像都不是,太膚淺!話說得大一點,那是一種資本,一種隻屬於藝術家的權利,它可以是寄托我積久的哀思,悼念我逝去的日子,憧憬我未知的歲月,化解我心中的悲緒……其實真的說白了,不過是源於我夢中的一個個細節,我想親手把自己的書送給我想給的人。或者說是讓我身邊的人可以對我多一分理會,少一分誤解,可是誰能懂我?孤獨不苦!主旨中又有眾多的弦外之音,千金易得,知己難求。世有伯樂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情節上看,貌似我的不單純歸屬於任何一類,其中夾雜校園武俠,愛情糾紛,兄弟情義,父子親情,玄幻科幻,懸疑偵探……博而不純,雜而不精。然自認也有眾多可圈可點之處。構思中,第一部以下至少還會續作兩部,隻因目前時間精力十分有限,隻殫精竭慮完成第一部。故其中許多略有提及卻尚未完全點明,線索似斷非斷,留頗多餘味,既設鋪墊,又是懸念。第一部本身中也有伏脈千裏的特點。思維難免跳躍,讓人覺得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關聯不是很大,但本人道此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有我特殊的用意,其具突出表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