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大器晚成也是才 (2)(1 / 2)

很多時候,孩子犯錯後,家長的表現往往是該批評的時候不批評,不該批評的時候亂批評。很多家長都遇到過孩子賴床的現象,往往是一邊催促、一邊數落,而孩子卻把這當作背景噪音,根本沒有起到批評的作用。因為孩子很清楚一點,如果上學會遲到的話,家長一定會有辦法讓孩子按時到學校的,有車可以送,沒車可以打車啊。曾有個家長問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我說很簡單,你不管他就完了,遲到了自然會有學校批評他。就是因為你有種種辦法可以不讓他遲到,最後成了承擔孩子賴床後果的擋箭牌,所以,他才有信心賴床,你罵他何用?像這類的情況有很多,就是家長隻針對表麵現象作批評,而沒有采取實際有效的解決辦法。

4.批評急躁化

有許多時候是這樣的,孩子甚至還沒意識到錯誤即將來臨,還不能深刻意識到錯誤能帶來什麼樣的後果,我們的家長卻已經急不可待,氣不打一處來,通常是眼到、口到,甚至手也到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再者“不知者還不為過”呢!人犯錯誤是正常的,而頭一次經曆某些事情的時候,犯錯更是正常的。但家長卻沒有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仔細體驗錯誤,嚐試挫折。孩子甚至都不知道犯了什麼錯,批評和責備就已經接踵而至。這種急於求成、急功近利、急躁冒進的批評方式,往往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限製了孩子的進步。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大小錯誤。對父母而言,這些錯誤沒有什麼是不可原諒的。隻要你能采用正確的批評方式,這些錯誤同樣也能以教訓的方式,轉變成孩子進步的基石。家長應該怎樣批評孩子呢?對此,心理專家也給出了批評孩子的“葵花寶典”:

1.采用收縮和安撫的方式

家長應盡量避免從針對一件事情的批評擴張到一類事情的批評,更不能由錯誤而擴張到對孩子本身人格的批評。兒童極其敏感,並且容易接受暗示,即便是善意的批評,都會對其自尊心以及自我認可產生衝擊和傷害。他們在批評發生之前,其實已經有了預感,並且知曉父母對自己有所期待。他們對於批評可能對自己造成的傷害產生了恐懼,怕失去父母對自己的寵愛。因此,家長的批評裏應包含一定的安撫作用。

2.避免與結果直接掛鉤

絕大多數家長批評孩子,是因為家長看到了孩子將事情的結果搞得很糟糕。家長一定要避免與結果掛鉤式的批評,應該心平氣和地引導孩子將自己犯的錯誤闡述出來,在潛移默化的引導語言中將規則明確化、清晰化,會更容易令孩子感到舒服,接受教育。

3.避免與別的孩子做比較

以別人為標準,實際上是沒有標準。說白了就是父母不能始終如一地按同一標準對待孩子。而在家庭中,父親和母親對孩子使用的規則也會不一樣,更何況是家庭中的其他成員。這也正好能夠解釋為什麼孩子在家裏不聽話,而上幼兒園很聽話。孩子對公平性要求很強,他們喜歡他人對待自己時,能使用和對待他人一樣的方式。這一點,也是父母在批評孩子時應該注意的地方。

4.不能冤枉孩子

對於孩子來說,最大的傷害莫過於受到冤枉。孩子真誠地對待每一件事,如果一旦受到最親近的人的懷疑與冤枉,會感到十分委屈。由此引發的心靈陰影,甚至可能會影響到他心理的正常成長。

讓孩子擁有成就感很重要

成就感是什麼?成就感是指一個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時,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覺。專家證明:

一個擁有成就感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

羅田是一位文學碩士。很多年前,他從鄉村小學考進了縣城初中。由於小學升初中時不考英語這門課,他所在的鄉村小學也就根本不重視英語教學。因此,他英語學得並不怎麼好。結果一升入初中,英語課進度很快,難度也陡然增加了一大截,他的英語課幾乎都聽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