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讓孩子在競爭中成為佼佼者——提高孩子的競爭力(1)(1 / 3)

競爭力是孩子成為領導的主導因素。隻有具備較強的競爭力,孩子才能脫穎而出,成為領導。教會孩子總結和反思各種經驗和教訓,幫助孩子不斷進步。

尊重孩子的個性

19世紀末,一個男孩降生於布拉格一個貧窮的猶太人家裏。隨著這個男孩的一天天長大,人們發現他雖身為男孩,卻沒有半點男子漢氣概。他的性格十分內向、懦弱,而且非常敏感多慮,老是覺得周圍的環境都在對他產生壓迫和威脅。防範和躲避的心理在他心中可謂根深蒂固,令人覺得他是一個神經質、可憐蟲。

男孩的父親十分失望,竭力想把他培養成一個標準的男子漢,希望他具有雷厲風行、寧折不屈、剛毅勇敢的性格特征。然而,盡管他的父親那麼嚴厲而又用心地培養他,他的性格卻一點也沒有變得剛毅勇敢,反而更加懦弱敏感,甚至連自信心都喪失了,以至於生活中每一個細節,每一件小事對他都是一個不大不小的災難。他在惶惑痛苦中長大,他整天都在察言觀色,常常獨自躲在角落處悄悄咀嚼受到傷害的痛苦,小心翼翼地猜度著又會有什麼樣的傷害落到他的身上。

父親看在眼裏,隻好放棄了培養的努力。父親想:像這樣的孩子,你能夠讓他去當兵,去衝鋒陷陣,去做元帥嗎?不可能,部隊還沒有開拔,他恐怕就當了逃兵。讓他去從政吧!依靠他的智慧、勇氣和決斷力,要從各種利害矛盾中尋找出一種平衡妥當的解決方法,那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他也做不了律師,溫順內向的他怎麼可能在法庭上像鬥雞似的豎起雄冠來呢!做醫生則會因太多的猶豫顧慮而不能果斷行事,那隻會使很多的生命在他的猶豫不決中抱恨終生。

但誰也沒有想到,這個男孩後來成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文學家,他就是大作家卡夫卡。

卡夫卡能成為一個傑出的作家,而不是別的,原因就在於,性格內向敏感的人,內心世界一定很豐富,他們能敏銳地感受到別人感受不到的東西。他們是外部世界的懦夫,卻是精神世界的國王。這種性格的人如果選擇了做軍人、政客、律師,那麼,他就選擇了做懦夫;如果他選擇了精神的領域,那麼,他就選擇了做國王。在文學這個他為自己營造的王國中,他的謹小慎微、優柔寡斷等弱點,反倒使他對世界、生活、人生、命運,有了更尖銳、敏感、深刻的認識。他以自己在生活中受到的壓抑、苦悶為題材,開創了一個文學史上全新的藝術流派——意識流。他在作品中把荒誕的世界、扭曲的觀念、變形的人格,重新給人們解剖了一次,使人們對現代文明這種超級怪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人生和命運有了更沉重的反省。他給後世留下了許多不朽的文學巨著,如《變形記》、《城堡》、《審判》等等。如果卡夫卡當初聽從父命去做律師,那麼,他無疑會成為法庭裏的小醜,人們也就沒有機會看到這些不朽的傳世巨著。

少兒階段最可貴的就是孩子的個性,教育不是要限製其個性的發展,而要創造出更廣闊的空間讓其個性繼續拓展。

美國人在教育孩子時,非常尊重孩子的個性。他們尊重孩子個性的同時,引導孩子自己去做決定。在美國,家長經常奉行下麵幾個原則:

1.“Stand behind,don’t push”

在美國,父母讓孩子擁有選擇的自由。美國的父母不會代替孩子選擇,而是堅持“Stand behind,don’t push”,給予孩子絕對的自由去選擇他們的道路。

使孩子真正變成社會人是美國家庭教育的最終目標,正是這個目標,使孩子早早地擁有了家庭中的許多權利,也就少了許多對抗,少了許多家庭矛盾。

2.“交給他們開門的鑰匙比帶他們進入房間更為合適”

美國父母交給孩子的是開門的鑰匙。美國教育界基本上有一種共識,那就是父母、教師不應給孩子灌輸某種既定的規範,每個人都可以根據各自的價值觀去選擇,教育的重要職能在於引導他們怎樣進行選擇,“交給他們開門的鑰匙比帶他們進入房間更為合適”。

3.“去做”、“去試試”

父母在給予孩子選擇自由的同時,對選擇的後果提供證據。他們特別重視提供擇友、訂婚、結婚這類選擇的後果,希望孩子不完全憑第一印象或直覺辦事。父母鼓勵孩子“付諸行動”,“去做”、“去試試”,堅信實踐能縮短認知與行為的距離。

父母永遠安靜地站在孩子身後,給予信心,強調對待孩子應“用你的眼睛去觀察”。無論何時,父母的雙眼總是反映出:我理解你並且愛你。

讓孩子從小樹立理想

哈佛大學曾進行過一次關於人生誌向的調查,調查結果如下:3%的人有自己的誌向,後來他們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的精英、行業領導;10%的人隻有短期的奮鬥目標,後來他們幾乎都是各個領域的成功人士,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事業有成;60%的人誌向不明確,後來他們基本上屬於社會的大眾群體,生活在社會中下層,事業平平;27%的人沒有任何誌向,後來他們過得很不如意,工作不安定,常常怨天尤人。由此可見,人的誌向對於一個人的成功起著多麼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