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一詞應該源於古代《辭海》中胎教的辭條是這樣解釋的:“古人認為胎兒在母體中能夠受孕婦言行的感化,所以孕婦必須謹守禮儀,給胎兒以良好的影響,叫‘胎教’。”相傳周文王的母親在懷文王時由於她做到了眼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甚至坐立端正,以身胎教。因此,文王生而賢明,深得人心。
那麼,到底什麼是胎教呢?
胎教,一方麵是胎,另一方麵是教,它是胎與教相結合的學問。所謂胎就是指人及哺乳動物孕而未出生的幼體,它是精卵結合的產物。一個近針尖大的受精卵生長發育為身長約50厘米,體重數千克的具有完整器官和發達神經係統的成熟胎兒,這是一個多麼偉大的壯舉!所謂教當然不同於直接對孩子進行教育,它自有特定的含義,簡單地說就是給胎兒創造良好的母體內外環境,通過母親與胎兒正常的信息交換,使胎兒受到良好的母體內教育,從而促進胎兒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生長發育。
胎教具有很悠久的曆史淵源。傳說後稷的母親薑姬氏就十分注重胎教,她在懷孕期間“性情恬靜,為人和善,喜好稼穡,常涉足郊野,觀賞植物,細聽蟲鳴,邇雲遐思,背風而倚。”上麵周文王母親重視胎教也是一例。在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養胎》中就有孕期孕婦應“調心神,和惰性,節嗜欲,庶事清靜”的記載。宋朝的陳自明在《婦人大全良方·總論》中說:“立胎教,能令人生良善、長壽、忠效、仁義、聰明、無疾,盍須十月好景象。”到了清代末年,康有為就在他的《大同書》中提出創建“人本院”即“胎教院”的主張,民國初年的蔡元培也曾提出過設立“胎兒院”的建議,等等。可見,胎教並不是現在才有的事情,而是從古到今一直備受推崇。
胎教的目的在於實現優生,這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事。許多事實證明,受過胎教的寶寶,智商高於未受過胎教的寶寶,並且朦朧期短,智力發育快,語言能力強,動作協調敏捷,記憶力、生存能力也比一般寶寶強。也就是說,胎教做得好,寶寶智商高,而這正是本書將要告訴所有準媽媽的。
為了告訴準媽媽們怎樣做好胎教,本書深入淺出地講述了幾個方麵的知識,即:準媽媽怎樣做好孕前準備,準媽媽孕期怎樣安胎和養胎,孕期準媽媽怎樣安排營養菜譜,準媽媽怎樣做好孕期保健,準媽媽怎樣理解胎兒的感知,科學胎教的內容及訓練方法是什麼,怎樣做好胎教時間的安排,孕期胎教有什麼禁忌等等,圍繞這些知識點本書提出了準媽媽必知的108個問題,並作了詳細的解答。通過對本書的閱讀,我們相信即將成為母親的你會更進一步了解科學胎教的細節,真正實現優生優育,使自己的家庭更加完美幸福,給孩子一個健康美好的未來。